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養老問題始終是關乎民生福祉的重要課題。而永寧鎮的長者食堂正以創新之舉和暖心服務,書寫著鄉村養老的嶄新篇章,成為鄉村振興進程中一抹溫馨的亮色。
幸福食光
開啟養老新探索
“阿婆,今天的飯好吃嗎?我再給您添一點兒,吃得飽飽的。”4月7日,永寧鎮金埭村的長者食堂內,志愿者小李熱情地為李奶奶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瘦肉粥。李奶奶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連聲說:“合口味,合口味!”這看似平常卻又滿含溫情的一幕,正是永寧鎮鄉村養老體系中長者食堂的生動寫照。目前,永寧鎮已有5個長者食堂面向本村老人開放,且實現常態化運營。另外,還有兩個村和社區的長者食堂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預計今年年底就能正式投入使用,屆時將為更多老人送去溫暖與關懷。
記者了解到,永寧鎮下轄24個村(社區),常住人口52103人,其中年滿60歲的老年人多達8576人,占比達16.46%,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如何讓老人們安享幸福晚年,解決獨居老人的用餐難題,一直是永寧鎮海內外鄉親最為關注的焦點。2021年11月,金埭村勇當先行者,率先在永寧鎮啟動養老計劃,建成并運營長者食堂。一支由28位本村村民組成的志愿者隊伍,成為這份溫暖事業的堅實力量。他們每日5—6人輪班,不辭辛勞,從清晨奔赴早市精心挑選新鮮食材,到在廚房中忙碌烹飪,再到分餐、送餐、打掃衛生以及賬目核算,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細致入微,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為村里137名65周歲以上老人免費供應愛心午餐的工作中。
多元破局
探索長效運營之道
運營初期,資金短缺成為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困境,金埭村委會工作人員與老人會齊心協力,積極倡導移風易俗,耐心引導村民簡辦婚喪喜事,并將節省下來的資金捐贈給食堂。金埭籍的鄉賢們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在三年時間里累計捐款113萬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家鄉老人的關愛。
事實上,金埭村并未滿足于此,而是積極探索創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反哺民生·以商養膳”之路。2022年,金埭村委會整合各類資源,投資100萬元在永寧古衛城附近建成“金埭村智慧農村便民汽車充電站”,并將充電站的部分收益定向投入長者食堂。2024年1月,已從充電站集體收入中拿出5萬元反哺長者食堂,為食堂的持續運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此外,永寧鎮在推動鄉村振興反哺民生的同時,還十分注重鄉風文明在長者食堂運營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鄉賢、群眾通過移風易俗向各食堂捐款捐物,累計資金已達500多萬元。永寧鎮憑借“鄉情紐帶”,成功凝聚起海內外的強大力量;通過“互助養老”,匯聚起點滴慈善之力,為各長者食堂的可持續運營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永寧鎮常態化運營的長者食堂有5個,覆蓋金埭、港邊、下宅、永寧第一社區、永寧第二社區、西偏等行政村,形成別具一格的“一村一品”養老服務格局,可滿足近2000名老人的用餐需求。日均用餐人數超570人次,累計服務長者已超35萬人次,成為鄉村養老的堅實依托。港邊村長者食堂日均用餐超210人,創新“陽光賬本”管理,讓每筆捐贈可追溯、每分支出有溫度;永寧鰲城康園長者食堂首個實現跨社區資源共享、食堂聯辦,鄉賢捐樓租金定向投入保障食堂運營;西偏村嵌入式養老機構與長者食堂形成運營、服務疊加效應;下宅村長者食堂建立“個人低償用餐+老年協會兜底”餐費補貼模式,實現可持續補貼。
全方位關懷
養老服務再升級
據了解,永寧鎮的養老創新并不局限于食堂的建設,更體現在對老人全方位的關懷上。在膳食方面,各食堂嚴格把關食材供應商,精心挑選新鮮、優質的食材,按照營養烹飪標準進行精心烹制,為老人們準備營養均衡的菜品,并且每餐都會進行留樣,確保食品安全。
每到傳統佳節,長者食堂更是成為歡樂與溫馨的匯聚地。元宵節時,大家一起包湯圓,共度團圓時刻;重陽節時,為老人們舉辦集體生日會,送上真摯的祝福;春節時,書寫春聯、贈送“福”字,讓老人們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和滿滿的關懷。
在社交層面,長者食堂已然成為老人們日常交流、排解孤獨的溫暖港灣。在這里,老人們不僅能夠品嘗到美味的飯菜,還能與鄰里鄉親談天說地,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各類節日歡慶活動的開展,更是極大增強老人們的歸屬感,讓他們在這個大家庭中感受到家的溫暖。
持續發展
繪就鄉村養老新畫卷
“目前還有兩三個村也有開辦長者食堂的意向。這些年,我們始終堅持‘成熟一個開辦一個’的原則,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村提前做好充分的需求調研和長效運營模式的籌劃。畢竟長者食堂一旦開辦,就肩負著眾多僑親和村民的期望,必須能夠長期穩定地運營下去,絕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永寧鎮民政工作分管領導陳珊婷說。
在永寧,鄉村養老已然成為一項凝聚著愛心、智慧與希望的溫暖事業。從金埭村的先行探索,到全鎮的多點開花,永寧鎮正以創新為筆、以愛心為墨,精心繪就鄉村養老的幸福畫卷。在這里,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綻放出幸福的笑顏,“長者食堂”也逐漸成為文明鄉風、僑親鄉情、全域共富的閃亮名片,為鄉村振興中的養老篇章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記者 洪亞男 通訊員 陳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