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頭部隊’不到10只,‘大部隊’來了上百只!”4月14日,泉州市觀鳥學會會員楊思盾傳來喜訊,峽谷旅游路迎來大批栗喉蜂虎,并陸續進入筑巢階段。新一季栗喉蜂虎如約而至,并且數量保持穩定,標志著石獅市栗喉蜂虎棲息地保護性修復項目成效初顯。
石獅峽谷旅游路栗喉蜂虎營巢地,是目前已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緯度最北的繁殖地。自2022年以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栗喉蜂虎每年4月都到這里“安家產子”。今年2月,石獅正式啟動栗喉蜂虎五年保護規劃,并在泉州地區首次開展栗喉蜂虎棲息地保護性修復,修復上千巢穴,迎接“中國最美小鳥”。
“新一季栗喉蜂虎到達后,能否繼續在峽谷旅游路筑巢繁殖,并且保持數量穩定,事關保護性修復工程的成效。”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資源站站長顏明華表示。4月15日至4月17日,本報記者連續三日前往現場觀測發現,大批栗喉蜂虎在峽谷旅游路土崖上空盤旋,不少已落在崖壁上開始筑巢,初步形成約60個洞穴。值得一提的是,新掘的這些洞穴仍集中于往年巢穴較為密集的區域,其中22個洞穴建在已修復的舊巢穴處。
16日,前往現場觀測的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介紹,經過前期休整、勘察地形后,新一季栗喉蜂虎目前已在峽谷旅游路進入筑巢階段,但現在所筑巢穴不一定是真巢穴,也可能是“迷惑巢”,最終形成的筑巢數量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監測。“一對栗喉蜂虎最終完成筑巢,需要近20天時間,隨后進入踩背(交配)階段,進而產卵孵化、繁育后代。”吳軻朝說道。
據悉,于今年3月中旬完成的石獅市栗喉蜂虎棲息地保護性修復項目,對多年形成的1080個栗喉蜂虎巢穴進行修復,并通過測距儀、探測儀等設備,取得峽谷旅游路栗喉蜂虎巢穴的“歷史數據”:在這1080個巢穴中,深度50厘米以上的僅有少數,大部分深度不及50厘米……經監測分析,過去三年,每年有超過100只栗喉蜂虎到峽谷旅游路“安家產子”,按照每對栗喉蜂虎成功繁育2只新鳥計算,峽谷旅游路每年“產出”栗喉蜂虎超過200只。
栗喉蜂虎“石獅之旅”進入第四季,峽谷旅游路又熱鬧起來。根據《石獅市栗喉蜂虎保護規劃(2025—2029年)》,石獅將栗喉蜂虎棲息地保護納入永寧鎮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讓栗喉蜂虎成為礦山修復與生態創建的一張“活名片”。眼下,栗喉蜂虎在峽谷旅游路進入筑巢階段,有關部門呼吁,攝影愛好者和市民群眾文明觀鳥莫驚擾,共同為栗喉蜂虎棲息繁殖營造安定的環境。
(記者 林恩炳 顏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