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對于CBA職業化進程又是歷史性的一天。
CBA公司正式對外發布了第一份裁判報告,這份來自12月12日CBA第15輪山西主場116:114險勝新疆隊的裁判報告囊括了最后2分鐘的全部6次判罰,并指出了2次有利于主隊的漏判,可謂再次開了CBA的先河,也意味著CBA又朝著職業化邁進了一大步。
這份報告的重要意義在于,不但CBA公司承認本場比賽的誤判對比賽結果產生了重大影響,并予以公正公開,同時也相應地對出現誤判漏判的裁判進行了動態分級分檔。本賽季CBA聯賽開始啟用裁判升降級制度,對裁判劃分了從A到E的五檔11級。根據裁判的判罰準確率,會在賽季進行過程中進行調整。據CBA公司競賽總經理張雄透露,所有可能出現錯誤的判罰都會得到裁判委員會的進一步確認,在統計爭議判罰的準確率后,會作為裁判之后的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
截止12月14日,CBA公司已經對前10輪的裁判表現進行過評定,也完成了第一次的動態調整:6名裁判升檔,6名裁判降檔;此外10名裁判檔內升級,9名裁判檔內降級。顯然,如今的CBA正在悄然逐漸進步著。姚主席對NBA的效仿正在收獲回報。
以這次裁判報告公布為例,至少關于CBA聯賽的陰謀論,可以大面積得到遏制了。
裁判報告的出發點,最重要的一環在于糾正了不同陣營球迷因為主觀而產生的既定認知。譬如關鍵時刻的任何一次判罰,兩隊的球迷可能都持有相反意見。此時裁判辦公室就起到了“終審判決”的重要意義,他們的職責在于通過反復的確認得出最終結果,并且處理比賽中的突發狀況,得出最權威的結論。
因此,當最終以白紙黑字確認的裁判報告公布時,固然仍有球迷不滿,但總歸能認識到自身的角度偏頗。報告中客觀地描述了場上發生的狀況和裁判為何做出如此判罰,也能讓媒體和球迷們了解到自身角度的局限性,同時也對正確規則的理解有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