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12月12日報道,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最近不但接聽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電話,更質疑是否須再受“一個中國政策”束縛,連連展現對華強硬態度,但歷史學者指出,美國總統對中國往往是先硬后軟。
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認為,這通電話是美國改變新策略的開始,將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
不過,臺灣“中央社”援引歷史學家的話稱,這通電話固然前所未見,但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則不然,幾十年來,歷任美國總統上任時幾乎都對中國發出相當負面的言辭,但接下來的作法通常都可以預料得到。
約翰霍普金斯高等國際研究學院中國部主任藍普頓說,美國政治人物對中國放狠話的傳統由來已久,但“當他們擔任公職時,會發現若是要維持原先態度,會造成非常大的害處”。
以前幾任總統為例:
里根總統(Ronald Reagan)
里根1981年就職時,美國與中國關系原已不佳,他在選戰期間曾痛批當時的總統卡特在1978年與臺灣“斷交”而與中國關系正常化的作法,他一再承諾當選后會恢復與臺灣的“官方關系”,以及達成新的武器交易。
不過,里根上任后,卻與中國開展了比以往更密切的關系,美國軍方官員首度與中方官員會晤,而且美國開始出口“軍民兩用科技”給中國軍方,包括魚雷與直升機等。里根更在1982年與中國簽署“八一七公報”,同意逐步減少對臺軍售。
克林頓總統(Bill Clinton)
克林頓在競選期間以譴責中國政府聞名。他承諾會迫使中國改變。
但克林頓也很快面臨美國企業對這項策略的強大反彈,因為商界擔心這會引發貿易戰,他后來退讓,最后不但延長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還協助中國談判進入世界貿易組織。此外,克林頓在1998年還提出對臺“三不政策”,即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臺灣加入任何必須以國家名義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