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臺當局“黨產會”處理國民黨黨產一事,臺灣大仁科技大學副教授吳榮鎮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在臺灣,任何人包括臺當局要扣押他人私有財產,即便是一分一毫,都必須經過“司法”程序。但是,民意強烈質疑為何唯獨“行政院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擁有“行政”、警察、檢調及“司法”權力,對外一再宣稱不受“司法”判決的約束?而民意要求蔡英文約束“黨產會主委”顧立雄的聲浪也愈來愈強烈,蔡英文卻繼續裝聾作啞,毫無響應。
文章指出,只要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法治國家或地區,政府所下的任何命令或施政,應該依法律而受到限制。否則,人民不僅可以不服從,也應當不服從,更有積極的反抗權。蔡英文追求“轉型正義”改革,卻一再放任顧立雄,為達成追討國民黨不當黨產的目的,繼續打臉臺灣的“法治制度”。對此,民意強烈相信,顧立雄的作為來自蔡英文的默許或授意。
果真顧立雄是蔡英文授意的馬前卒,那么蔡英文的“執政”恐將是臺灣“法治”最黑暗的時期,臺當局將失去“合法性”。臺當局的“合法性”,是以人民對“施政的合法性”信任為尺度的,而這個“合法性”的信任度就是相信臺當局的結構、活動、決斷、“政策”,官吏和“政治”領導人的“施政”都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及正當性,如此,人民才能免于生活在暴力的陰影中。
文章指出,蔡英文應該警醒,“施政”應該依據“法律”而受到限制,透過“法律”才能實踐社會正義,保障島內民眾生命、財產與幸福。繼續放任顧立雄不“依法行政”,打臉臺灣“法治”,只會將臺當局陷入“不合法”、不合理及不正當性的困境。民調滿意度持續滑落,終將導致人民無窮盡的怨懟,徒增社會動蕩與“政治”不安。(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