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
在長陵東南陽翠嶺下。是明世宗和他三個皇后的陵寢。其規(guī)模不及長陵,但構造精美細致。陵為三進院落,享殿七間,兩廡配殿各九間。明樓保存較完整,為十三陵之冠。墻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栱、飛椽、檐椽、額枋都為石雕,寶城垛口和兩側通道也用石砌。清初學者王源曾贊其“玓瓅磷磷爛爛,冰鏡瑩潔,纖塵不留,長陵莫逮”。享殿現(xiàn)已不存,唯殘基上留下一塊陛石,上雕龍鳳,剔透玲瓏,栩栩如生,是明代宮殿雕石的杰作。
定陵
在長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鈞和他兩個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寢。萬歷十一年(1583年)朱翊鈞趁祭陵之便,帶領文武官員、術士、欽天監(jiān)等在天壽山親自選定陵址,確定建陵規(guī)制。次年動工,歷時六年,役使軍匠、工匠達三萬余人。主要建筑有陵門、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寶頂和地下宮殿。除明樓、寶頂外,其余建筑屢遭破壞。祾恩殿原面闊七間,清兵入關后被毀,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繕,改為五間,民國初年又遭火焚,僅存遺址。
明樓為黃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頂,檐下榜額書“定陵”二字。四角及臺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栱也用石雕,加飾彩畫,堅實美觀。明樓內(nèi)的石碑,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兩側的寶城,為一圓形城墻,長約750米,磚砌。垛口仿永陵用花斑石壘砌,清時已毀。陵院內(nèi)外,原建有宰牲亭、神庫、神廚、朝房、神馬房、神宮監(jiān)等。地宮位于明樓的正后部,是皇家陵寢的主要部分。1956年5月進行發(fā)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揭開了地下宮殿之謎,為研究明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地下宮殿:定陵地宮是十三陵中唯一開挖的地宮(截至1997年)。
在定陵明樓的正后部,距墓頂2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全部拱券式石結構,由前、中、后、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lián)成。前、中殿為長方形甬道,后殿橫在頂端。前、中、后三殿之間各有道石券門,其檐、椽、枋、脊、吻獸均為漢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榜。券門下是兩扇潔白的漢白玉門,高3.3米,寬1.8米,重約4噸。門扇上均橫以青銅鑄成的長方形大梁(稱管扇),寬84厘米,厚30厘米,重約10噸。石門制作工整細致,設計科學合理。門內(nèi)有頂門用的“自來石”,通高1.6米,兩端刻蓮瓣。前、中殿長58米,寬6米,高7.2米,全用“金磚”(大型方磚)鋪地。中殿是陳設祭器的殿堂,內(nèi)置帝、后的三個漢白玉石寶座及點長明燈用的青花云龍大瓷缸和黃琉璃五供。左右配殿為石拱券無梁建筑,長26米,寬6米,高7.1米,中有漢白玉壘起的棺床,棺床上面用“金磚”鋪砌,中間有長方形孔穴,內(nèi)填黃土,稱“金井”。后殿為地宮中最大的殿,長30.1米,寬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石+曼)砌,棺床中央放置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后的棺槨,三具棺槨周圍放有玉料、梅瓶及裝滿隨葬器物的紅漆木箱。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