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坐落于“隴上江南”天水,以煙雨麥積、絕壁佛國聞名于世。一面絕壁上靜立著千余座佛像,北魏的刀槍鐵騎,隋唐的溫婉笑容,兩宋的衣袂飄飛,歷史在石壁上停留。
麥積山,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qū)和街亭古鎮(zhèn),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chuàng)于十六國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qū)內(nèi)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huán)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據(jù)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zāi)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玉堂閑話》和《秦州志》中描寫為:連崗蒼秀,深林茂草,細流交錯,飛瀑如練,北跨清渭,南攜嘉陵,被譽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