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變
北京太廟太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萬歷和清順治年間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繕,歷時4年,乾隆退位前又將三進大殿及配殿全部擴建。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形制完全模仿南
京的太廟。太廟建于紫禁城的左前方即東南方,而社稷壇(現中山公園)則在右前方。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廟,占地14萬平方米,四周圍以三道紅墻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碧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筑。位于中軸線上的享殿是皇帝舉行大祭活動的場所,寢殿是供奉帝后神位之處,祧廟則供奉皇帝遠祖神位。
北京太廟在歷史上經歷過兩次大的變動。弘治四年(1491年)在寢殿之后 修建祧廟,以安放皇帝的遠祖們牌位,這是第一次改動。第二次改動發生于嘉靖十四年(1544年),明世宗將太廟改建成獨立的9個廟。僅5年之后,9個廟中 除明世宗父親(被追封為睿宗)的廟外,全部被火焚毀。嘉靖二十二年,由于太廟占地有限,明世宗決定恢復太廟的原有形制,即將明太祖以下所有皇帝的牌位集中 在一個寢殿中,并于兩年建成,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太廟,其享殿和寢殿至今已經有460多年的歷史。
為何擴建
位于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舊稱太廟,是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節大 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到太廟祭祖135次,留下許多傳說。有一種傳說稱:北京太廟享殿已經供奉了清朝9位皇帝牌位,乾隆為使自己去 世后能入祭太廟,將太廟的享殿從9間擴建為11間[2] 。
清朝乾隆皇帝和太廟淵源頗多,他對祭祀祖先非常重視。據統計,乾隆在位期 間親到或派遣官員到太廟祭祖達135次之多。乾隆在太廟留下了很多足跡,也留下了許多傳說。有一種傳說稱,乾隆將太廟大殿從9間擴大為11間。據說太廟享 殿已經供奉了9位皇帝的牌位,乾隆為了使自己去世后能入祭太廟,將太廟的9間享殿擴建為11間。乾隆死后,嘉慶皇帝(颙琰)為他舉行了牌位入廟典禮。這個 傳說好像證據確鑿,許多人信以為真。其實,這種誤解是對太廟祭祖的規矩不了解所致。
隔代祖宗牌位轉存石函中
中國古代宗廟祭祖有著悠久的歷史,到周代形成定制后一直沿用。太廟就是天 子祭祖的場所,諸侯王祭祖的地方只能叫宗廟,而不能稱太廟。后人所祭祀的對象是祖先的靈位,為木質加工牌位。周朝規定天子九廟,后來演化為一個廟堂中供奉 九位祖先的牌位。若超過九代,就把隔代的祖宗牌位轉到祧廟的石函中保存,稱“祧遷制度”。其原理和做法很復雜,簡言之是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牌位遷入遠祖之 廟,保留始祖和近祖的牌位,使寢殿祖先牌位的數量保持恒定,這就解決了所謂“沒有空余位置”的問題。被“祧遷”的祖先牌位,在年終大祭或五年的締祭都要請 出來,按順序排列到大殿進行祭祀,也不會被冷落遺忘。清代康熙皇帝曾經宣稱太廟祖先永不祧遷,但清朝還沒有遇到祧遷問題就滅亡了。所以,不可能在乾隆時期 遇到“沒有空余房間”的問題。
太廟大殿不存放祖先牌位
所謂乾隆年間太廟9位神主已經占滿了太廟9間大殿,沒有預留乾隆位置,所以乾隆要擴建為11間大殿,以便擺放自己的牌位,這個說法本身就不準確。因為太廟大殿是舉行祭祖大典的地方,并不是平日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祖先的牌位平日是供奉在寢殿。
乾隆之前僅5位先皇
假使太廟寢殿遇到了這個問題,太廟寢殿面闊是9間。如果說乾隆時期9位先 皇的牌位已經占滿了寢殿九間,沒有了乾隆的位置,也是不對的。算上前四代肇祖、興祖、顯祖和景祖等遠祖,再加上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正好 九位,這當是乾隆在太廟沒有位置的傳說的根源所在。但事實上是,太廟早在明弘治四年(1491年)就興建了供奉遠祖的祧廟,即俗稱的三殿。清代完全繼承了 明代太廟的規矩,前四代遠祖應在祧廟供奉,所以在乾隆的前面只有5位先王,即使是9間也還有4間空位。
根據“昭穆制度”牌位再多也能擺放
另外,即使先祖的牌位平日供奉在寢殿,也不是按照面闊簡單地分為九間,而是采用“夾室制度”,即分為十五個夾室(亦稱寢宮)。大殿(享殿)平日不供奉祖先的牌位,只是在祭祖大典的時候才把牌位請到享殿。
上古時代宗廟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稱昭;三 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稱穆。昭穆用來區分父子。按照“昭穆制度”,排列在正面和左右兩邊的供桌上進行祭祀,牌位的數量比較多也都能擺放得下。事實 上,乾隆以后還有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6個皇帝,從努爾哈赤算起共計12個皇帝,皇帝牌位均進入太廟供奉。如按照“太廟9間乾隆沒地兒放牌 位”和“永不祧遷”的說法,即使是11間也放不開。
此外,乾隆欽定皇帝二十五寶印璽,其象征意義是清朝能夠向東周一樣傳承 25代,在他八十六歲時寫的《匣衍記》里闡述了他的用意:“定寶數之時,密用姬周故事,默禱上蒼,祈我國家若得仰蒙慈佑,歷二十五代以長”,“我大清得享 二十有五之數”。二十五源自《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典意。可見,乾隆非常明智,按他老人家的理想,希望清朝傳承25代,超過更好。倘若他的理想能 夠實現,列祖列宗眾多,太廟11間就更是不夠用啦!乾隆“9間改11間”不就是白忙活了嗎?
享殿主體木架結構無改變
根據古建專家對太廟享殿大木結構的全面測繪和考察得出的結論,無論構架類 型、構建的材質、用材的等級,還是彩畫形式,都表現出典型的明代特征,表明享殿主體的木架結構沒有被改變。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太廟所采用的金絲楠木大柱, 到清代已經開采殆盡,乾隆時根本沒有原料可供擴建太廟這樣規模浩大的宮殿建筑了。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乾隆沒有擴建太廟享殿,只是進行了修繕。那么,為 什么會出現9間改11間的說法呢?其實很簡單,這是不同的統計方法造成的誤解,明朝的說法面闊九間,是忽略了兩旁的兩個小間,清朝的說法面闊11間,是以 柱子為準,加一根柱子就加一間,不管間量大小。至此,清朝乾隆皇帝擴建太廟享殿,將9間改11間的說法,當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關帝廟金殿
北京太廟有個“小金殿”,是在太廟東南犧牲所正門北側。犧牲即用牛、羊、 豬制作的祭祀用供品,犧牲所即宰殺和處理牲畜的專門處所。犧牲所大門旁的小金殿,是琉璃瓦仿懸山頂的正式建筑,下為石基,中為青磚砌墻,外敷紅墻。相傳小 金殿是“進鮮殿”。“進鮮”即“薦新”,是按月份將時令蔬菜和水果向祖先進獻。但此說有頗多的疑問。經過研究考證,逐步搞清了它的真實身份。
論證的主要理由如下:
從面積上看:小金殿非常小。實地測量后發現,殿東西面寬5.2米,南北進 深長6.08米。墻很厚,室內東西寬3.6米,南北進深4.5米,面積僅16平方米。殿雖小但門前仍有一個小院,東西寬5.2米,南北進深2.48米。如 果是擇菜洗水果的地方,面積這么小,干活兒根本耍不開,再說里面也沒有流水的溝槽,而治牲房就預先設計有流水的溝槽,如果這里也大量用水,理應也設有溝 槽。
從朝向上看:小金殿坐北朝南,符合神祇被供奉的殿堂朝向,雖然小,但是尊貴的正位。而相鄰的面積很大規格很高的治牲房卻坐東朝西。如果這里是洗蔬菜水果的地方,顯然又不合古代規制和事物的情理。
從顏色上看:犧牲所的正門下方是綠色琉璃瓦,而小金殿正門全部是明黃琉璃瓦,沒有綠色琉璃瓦。而黃色琉璃瓦是神祇和帝王壟斷使用的。
從裝飾上看:是指小金殿正脊的正吻、垂脊的走獸的琉璃瓦雕塑裝飾。四條主 要的垂脊設脊獸5個。因房子太小,垂脊與犧牲所的墻上的脊,與小金殿外院墻上的脊會合,垂脊的長度有限,垂獸不能安放太多,但每一條脊線,也完全按規矩施 工安裝,能安裝一個就安裝一個,形成正吻、脊獸攢聚的奇觀,可見其地位的尊貴。
從關系上看:小金殿和犧牲所兩處建筑相連,各自獨立,又有聯系。根據上述各種因素的分析,小金殿具有獨立尊貴的地位,絕不可能是擇菜洗水果的工作間,而是供奉神靈的殿堂。那么,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呢?
據歷史記載,由于關羽的忠義對維護統治有重要作用,所以人們十分尊崇關 公,歷代屢屢加封。最后封其為帝。同時以關公為祠祭神,依靠他的神威保護壇廟和祭祀活動的安全。明代在社稷壇設有關帝廟,按照古代建筑對稱的原則,“左祖 右社”當各有祠祭廟,所以,縱觀太廟所有的建筑,只有這里才能成為關帝廟的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