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重慶城發展演變過程首次對外發布,重慶城市歷史發展脈絡清晰呈現
你知道嗎?
重慶城誕生在約3000年前,核心區域就在如今解放碑二十九中附近;
三國時期,蜀漢江州都護李嚴所筑重慶城為如今的重慶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南宋時期,彭大雅一邊與蒙古軍隊作戰,一邊修筑了牢不可破的南宋重慶城,成為面積最大的古重慶城,此時的重慶也成為一座國家級城市;
明清時期的重慶城與李嚴所筑重慶城大小差不多,有了九開八閉十七門,首次將順江而建的府衙旋轉了90度,改為如今我們看到的面江而建。
昨天,作為重慶市文化遺產宣傳月的重要活動之一,文化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召開。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袁東山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白九江,首次清晰地梳理出了重慶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
專家呼吁>
連通上下半城 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不論一座城市有如何輝煌的現在和未來,它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是必不可少的。而重慶城的發展歷史,就濃縮在了渝中半島之上。”在昨天的論壇上,專家們呼吁,連通上下半城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雖然修建遺址公園已經確定,但我們不得不因為附近要修建學校,而將現在已經發掘出土的糧倉遺址回填保護,再在其上修建學校操場。”袁東山說,為了不讓遺址被城市建設徹底破壞,他們只能將南宋重慶城的重要地標,官倉遺址架空埋于地下。
“學校建設是民生所需,無可厚非,可我真的希望它能為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挪一挪腳步。”袁東山說,學校只是他擔心的一部分,另一個讓他蹙眉的,是遺址旁60層的高樓,“按照規劃,這座樓就在如今的高臺建筑遺址旁,如果它按規劃修建,將徹底擋住高臺遺址的歷史風貌。我們建議高樓也讓一讓步,如果實在不行,能否將高樓的下面三層架空,以便市民能更好地感受重慶城的歷史與文化。”
袁東山說,從二十九中附近沿山而下,通過人民公園,整合解放碑片區的抗戰、革命文物,解放東路一帶的開埠時期的文物遺存以及長江一線的古代城墻城門,打造重慶市歷史文化博覽園及教育基地,重慶自3000年前而來的厚重歷史文化,將在所有人面前盡現真顏。
重慶城的演變>
范圍:臨江路、臨江支路、民生路、民權路的范圍之內,約30萬平方米。
核心地帶:位于如今的渝中區二十九中附近的衙署。
嘉陵江
長江
范圍:和明清時期差不多,除通遠門所在的五福宮山沒有被納入外,其它八開八閉十六門框起的范圍。
核心地帶:千廝門附近的倉城。
三國時期的重慶城大小和清代差不多,此為清代重慶城地圖。
范圍:通遠門所在的五福宮山,被納入了重慶城的范圍,是重慶城范圍最大的時期。
核心地帶:老鼓樓遺址到打銅街的府衙。
老鼓樓南宋府衙遺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