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專家們在天后宮考察
在昨天下午的座談會上,專家們對泉州海絲史跡保護成果充分肯定,并建議泉州市應繼續提升海絲學術基礎研究,同時進行史跡周邊環境整治。座談會還透露,泉州正在規劃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爭取在明年下半年動工建設。
從上周末開始,專家們開始走訪泉州海絲遺跡,足跡遍布多個縣(市、區)。泉州市區的清凈寺、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石獅六勝塔、晉江草庵等,具體考察的遺跡多達三四十處。專家們此行主要目的是考察海絲沿線城市申報世界遺產的準備情況,回京后會形成調查報告,上呈國務院。昨天下午的座談會除了省市文化部門負責人參加外,泉州市的財政局、建設局、民宗局、行政執法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也一同參加。
據介紹,泉州市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遺產點共有16處考察點,全部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分為三類,航海與通商史跡有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美山碼頭、文興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天后宮、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多元文化史跡有老君巖石造像、開元寺、伊斯蘭教圣墓、清凈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府文廟;城市建設與交通發展史跡有德濟門遺址和洛陽橋。
近期泉州又新增了七處潛力遺產點,分布在德化、南安、晉江,分別是屈斗宮古窯址、南坑窯、安平橋、龍山寺、清水巖、圭峰澳及打銀澳造船遺址。文物部門專家認為,選擇這些文化遺產,可以體現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表現生產基地、海港建設和交流產物三大類史跡。“這樣豐富多層次的史跡遺存,在其他古代港口城市并不多見。”
泉州急需一處能濃縮和展現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的文化場館。昨天,海都記者從座談會上獲悉,泉州正在規劃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爭取在明年下半年動工建設,目前已邀請中國著名建筑設計師朱培進行前期策劃和規劃設計。
專家聲音
泉州海絲申遺一直走在前面
——安家瑤(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泉州海絲申遺工作一直走在前面,讓人印象深刻。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還得有一些學術研究工作和環境整治等進一步工作需要加強。我們此行是希望能推動泉州海絲史跡保護。明年1月初準備向國務院遞交考察報告。
看了三天,沒看夠
——樊錦詩(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被譽為“敦煌女兒”)
我第一次到泉州,雖然看了三天,但是時間緊,感覺還沒看夠。泉州文化與敦煌文化是迥異的,雖然都是多元文化,但敦煌以佛教藝術為主題,泉州就多了。二者的具體內容和內涵不同。敦煌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遺產,開始了數字化保護過程,這方面的經驗泉州也可以借鑒。泉州許多文化史跡與居民的生活融為一體,這也是與敦煌完全不同的,也就增加了保護的難度。
申遺要有科學精神
——徐嵩齡(國務院參事、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看到泉州,我想到了家鄉揚州,有很大的相似性。揚州只有水沒有山,泉州有山有水,還有江和海,泉州外來文化的融入很有特點。我覺得泉州申報海絲世遺從任何角度都沒有問題,但在申報文本上要注意角度的選擇,看從哪個關鍵的角度呈現城市的歷史價值。面對聯合國專家的挑剔時,我們要拿出實物資料,還有科學精神來面對。
(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