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7月23日5時零分,“大暑”節氣將正式登場。專家提示,此時節是一年里最熱的時候,公眾在飲食起居上,宜多喝水常食粥,晚睡早起適當午睡,祛除暑熱待秋來。今年的大暑處于初伏,那么大暑就等于入伏概念嗎?大暑和三伏天有什么區別呢?
大暑是入伏嗎
大暑節氣不是入伏的標志。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中國歷法規定,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入伏,其中第一個10天為初伏,初伏最早離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離夏至16天。大暑離小暑有差了一個星期,時間上有時候與入伏的時間差不多,但是不能絕對性的說大暑節氣就是入伏的標志。
大暑節氣和三伏天有什么關系及區別不同
大暑節氣正處于三伏天之中,所欲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不過大暑和三伏天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大暑只是時間正好在三伏天之中。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后,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于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而大暑節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這足以說明了這個節氣的炎熱程度。“大暑”期間之所以炎熱至極,是因為自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于夜間散放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最為炎熱。
2018大暑是幾伏
2018年大暑的時間是7月23日,處于初伏的時候。
2018年初伏時間: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10天
2018年中伏時間: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為中伏,20天
2018年末伏時間: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為末伏,10天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所以大暑有諺語云:“大暑熱難當,知了叫不停。抓緊搞雙搶,防暑最重要。”從夏至開始,地表吸收熱量,溫度不斷升高,等到大暑的時候,氣溫剛好升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