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伏天里,有時候會出現持續一段時間的干旱現象,故稱伏旱,在此期間,降雨稀缺甚至沒有,從而引起一些自然災害。那么,本期的老黃歷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2018年伏旱天氣是什么時候。
2018年伏旱天氣是什么時候:
伏旱是發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間的旱象,因這期間正處于伏天,故稱“伏旱”。
伏旱的標準:
一般性伏旱:連續20-29天總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溫出現。
重伏旱標準:連續30-39天總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溫出現。
嚴重伏旱標準:連續超過(等于)40天總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溫出現。
伏旱期間的降水量明顯地減少,一般為95—120毫米,與5—6月的春雨、梅雨季節相比,減少了近三分之二。蒸發量偏大是伏旱的顯著特征。7—8月的蒸發量可達255—280毫米,與5—6月相比,約增加80%。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值是表現伏旱程度的重要指標。降水量少于蒸發量則為負值,負值越大則伏旱強度越大。
東經110°以東,北緯25°以北,北緯32°以南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東部地區,降水—蒸發差在100毫米以上,為中國比較顯著的伏旱地區。其中,北緯26—31°,東經112—121°之間的地區,降水—蒸發差在175毫米以上,為中國伏旱最重的地區。伏旱的產生是副熱帶高壓影響的結果。
每年7月上中旬當副熱帶高壓增強北進到北緯25°附近,長江中下游地區便處于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的控制之下,盡管空氣中水汽很多,但缺乏凝結、成云、降雨的條件,旱情嚴重。伏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旱期,大面積干旱對農業的影響很大。
此間若有臺風來臨,則為極好的抗旱水源。若無臺風,或臺風來臨過晚,則會造成嚴重的伏秋旱。比如:1956、1958、1961、1966、1967、1978年嚴重伏旱都是因為副熱帶高壓西伸加強較早,勢力偏強造成的。而有些年份,伏旱區并非年年伏旱、處處伏旱。若遇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長江中下游多雨年份(如1954、1957、1962、1974、1980、1982、1983年等),則不出現酷熱干旱。
在海拔較高的山區和濱海地帶,是伏旱時期的避暑勝地。而今年由于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副熱帶高壓可能提前加強西伸,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量可能嚴重偏少,伏旱可能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