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影視娛樂明星的高片酬,監管機構希望“限薪”,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有違市場運行規律。他們認為,明星的片酬并不是由明星自己能夠決定的,而是由市場決定的,一部影視劇的投資方和制作方經過前期測算之后,在保證了自身利潤的前提下,一定會增加在明星、編劇以及導演的薪酬支出。成龍也曾公開回應,高片酬是雙方你情我愿的事情:“一些一線演員他的片酬拿得高,而且他有票房保證的話,那我也會去請他。明星市場價值是有的,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對觀眾來說,最關注的還是電視劇制作能不能保持在一定水準,“如果電視劇足夠好看,也不是特別關心演員拿了多少片酬”。
還有觀眾擔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有觀眾認為,如今不少電視劇播出前“雷聲大”、播出后“雨點小”,其實就是作品質量不過關,“前期營銷做得特別好,但看到劇的時候期待的感覺突然就落空了,那種感覺特別難受”。“觀眾和市場對大咖演員抱有很大希望,相應的對他們的要求也更高、比對其他作品的要求會高出一截。但這些作品真的能承受這么高的期待嗎?”
光靠話題沒有作品,誰也紅不長久
莫斯其格
在今年已經播出的電視劇里,楊冪[微博]主演的《親愛的翻譯官》暫列收視榜首,在此之前她暫別電視圈兩年。在收視榜上,2015年稱冠全年的是范冰冰《武媚娘傳奇》。再早一點,周迅的《紅高粱》、趙薇的《虎媽貓爸》、姚晨[微博]的《離婚律師》、黃曉明[微博]的《錦繡緣》、高圓圓[微博]的《咱們結婚吧》……基本都是同期收視冠軍之作。上述收視數據或許會讓人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回歸小熒屏的大咖都是“收視靈藥”。
回歸的大咖們何以成“收視靈藥”?首先,他們早已積累了一定的人氣和話題度,多年以來的作品給觀眾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而且,這批大咖已經有一段時間未拍劇,“回歸”就是一個很好的噱頭,因此,他們拍攝電視劇新作通常能吸引觀眾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