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光認為,《麻雀》被觀眾認可,是所有主創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當初籌備伊始就希望能通過更創新的手法來表達主旋律作品,這一點得到了各級廣電主管部門的大力肯定、支持和指導,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用“青春化”的方式致敬那個年代一批熱血青年的諜戰青春,引發當下青年人的共鳴,產生強烈的帶入感,讓他們走進這段歷史。“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麻雀》作為一部現實主義的嚴肅正劇,也是一部主旋律獻禮劇。信仰和犧牲是《麻雀》主要傳遞的精神思想,每個角色都在用生命來捍衛自己心中的正義。”今天,坐在電視機前的人們已經遠離了那個戰亂時代,我們有幸不必再像劇中主人公那樣流血犧牲,而當下的自由與國強,正是由無數陳深這樣的先輩們堅持信仰基奠而來。年輕人回望歷史的同時更得珍惜現在,把握未來,這同樣需要信仰之光的照耀。
周之光說:“在這樣一個核心價值理念之下,我們試圖打造一種新型諜戰劇,《麻雀》無意跟任何一部電視劇去比,其實劇集之間不具備可比性,隨著影視產業發展,每部劇創作誕生的時代與環境完全不一樣。作為文化產品,影視劇首先是傳承,在經驗積累和借鑒之中,尋求發展、突破并創新。” 當初拿到海飛寫來的劇本,周之光就覺得這是他看過的人設和故事發展最有新意的諜戰劇,觀眾不會看了前面就能猜測到后面故事會怎樣展開。“可以說,每一集的故事發展都讓觀眾感覺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其中內容每每出乎觀眾意料,待謎底解開之后再回味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有諸多諜戰佳作在前,《麻雀》要做的不僅是好看,必須要突破。為此,編劇團隊在創作階段力求避免重復,不惜推翻費一些傳統的故事片段和人設,不得不放棄好看但老套的劇情,哪怕已經付出了巨大心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