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市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推進協調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泉州市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泉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空間布局和努力方向。按照《行動方案》,我市將實施“海絲”泉州港口復興,雙向投資貿易,發揮僑力、攜手共贏,阿拉伯新走廊拓展,綠色智能制造提升,金融創新,自貿區建設,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文化旅游合作,人才培養引進和人員往來等十大行動計劃,以充分發揮泉州“海絲”起點城市在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和省核心區建設方案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經市政府同意,本報今日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確定泉州為重點布局的15個沿海城市港口之一。2015年11月,經福建省政府授權,福建省發改委、外辦、商務廳發布《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泉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為充分發揮泉州“海絲”起點城市在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和省核心區建設方案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特制訂并發布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今后一個時期,泉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建設“一帶一路”的決策部署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部署,推進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五個泉州”建設,突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發揮貿易基礎、產業基礎、華僑資源、文化資源、港口潛力、企業家隊伍六大優勢,以文化引領、經貿合作、互聯互通、互惠互利為主線,以推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重點,組織“十大行動計劃”,實施“十大重點工程”,滾動推進一批示范帶動項目,加快實現早期收獲,致力打造推動“海絲”海陸統籌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面向“海絲”民營經濟開放創新的重要門戶、促進“海絲”多元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紐帶、增進“海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在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中發揮先行作用和重要支撐作用,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基點城市和開放門戶。
近期目標:至2020年,在“海絲”先行區關鍵項目、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果,實現一批早期收獲項目,爭取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額達250億美元,境外累計投資20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服務貿易產值占GDP比重達30%,人均GDP與經濟發展速度在“海絲”核心區中居于前列。
中期目標:至2025年,基本建成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貿易投資更加自由化、金融更加開放、對外合作交流更加緊密、人員往來更加便利,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要城市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樞紐港,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的新門戶、新高地。
遠期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形成立足海西、對接臺灣、輻射內陸、聯通“海絲”的發展格局,全面建成開放型經濟新體系,實現古港古城復興,廣泛建立開放包容、和諧穩定、科學高效、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與交流平臺,泉州成為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絲”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海絲”沿線國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
二、空間布局和努力方向
根據國家“一帶一路”布局和福建省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點合作布局,以東南亞、南亞、中東為合作重點區,以中亞、歐洲、東北亞、非洲為合作拓展區,以大洋洲、美洲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為合作延伸區。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中,要發揮好泉州的優勢,全力在以下六方面先行先試。
(一)在推動華僑華人參與“海絲”建設上先行先試。抓住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機遇,發揮泉州華僑優勢,扎實做好新時期僑務工作,動員泉籍華僑華人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一步密切與東南亞等泉籍華僑華人集中地國家在文化、經貿、金融、科技、教育、新聞、海洋、旅游及中醫藥等領域的合作。規劃建設華僑海洋城、僑商與民商聯合創業區、華僑綜合保稅區、華僑自貿區,吸引華僑華人回歸創業,形成華僑華人聚集發展創新區。
(二)在推動泉臺港澳共促“海絲”建設上先行先試。充分發揮獨特的臺港澳人文、經濟文化資源等優勢,努力深化提升泉臺港澳在“海絲”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做大做強泉州臺商投資區,進一步擴大對臺經貿合作。積極承接福建自貿區輻射,爭取平潭島對臺政策落戶泉州,推進與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的對接合作,探索泉臺兩地“兩區兩園”的合作模式。深化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下的泉臺經貿合作。加快泉臺港澳在海上絲綢之路經貿、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聯手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
(三)在推動民營經濟國際化和引領制造業綠色智能轉型上先行先試。深入實施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構建保障和推動民營經濟國際化,實現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的制度環境。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推進高水平“引進來”,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擴大雙向投資合作,聯合僑商、臺商“走出去”,在“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經貿合作園、產業合作園區、商品城等,持續推進人員往來和雙向貿易投資。抓住“中國制造2025”機遇,實施“泉州制造2025”行動綱要,加快實施國家“數控一代”工程和“支持企業全方位創新”行動,推進“泉州制造”向“泉州創造”、“泉州智造”轉變,夯實企業“走出去”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基礎,提升民企的國際競爭力。
(四)在推動金融開放創新服務“海絲”建設上先行先試。深入實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創新金融服務,推動民間金融陽光化、規范化,努力打通金融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和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通道。拓展金融對外開放合作通道,爭取在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管理改革、跨境人民幣使用等方面成為先行先試改革試點,加強與境外金融機構的雙邊、多邊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大力開發推動“海絲”建設的貿易金融產品,提升泉州金融國際化水平。積極申請擴大對伊斯蘭國家金融開放,吸引伊斯蘭國家金融資本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
(五)在推動“海絲”文化國際交流合作和中華海洋文明傳承創新上先行先試。大力加強泉州城市對外傳播和推介,著力實施外宣陣地拓展、影視展示推廣、對外文化交流、新聞媒體宣傳、海外城市推介等泉州城市國際形象推廣五大工程,提升泉州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深入推進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傳播好“東亞文化之都”泉州聲音。挖掘泉州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遺產,弘揚開拓進取的海洋精神,弘揚中華海洋文明,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中心、華僑華人閩南文化原鄉、歷史文化遺產寶庫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促進文化的互動交流和文明互鑒。創建中華海洋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建立海洋文化生態保護體系,構建海洋性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推進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高端創新平臺,大力推進中華海洋文化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
(六)在推動與“海絲”沿線國家城市合作上先行先試。適應國際大型集裝箱運輸和國際郵輪靠泊需要,加快港口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立體交通體系,推動與“海絲”沿線港口城市的互聯互通,加快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樞紐港。積極支持“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以及聯盟工商理事會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等重大交流合作平臺建設。加強與“海絲”沿線城市建立友城、友港關系,選擇與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海絲”沿線國家重點城市締結友城,探索建立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拓展合作交流空間,不斷擴大泉州在“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中的影響力,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基點城市和海陸絲綢之路聯接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