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李五做到了,不是因為他的富可敵國,而是因為他的樂善好施、賑災(zāi)濟貧。李五,名英,字俊育,因家族中排行第五,故人稱李五。少年李五,或是泉州這座文化城市對他的浸潤,讓他胸襟開闊,眼界高遠。初年涉榨糖業(yè),后來經(jīng)營桂圓甘味土特產(chǎn),進而通過水運,北上江浙京津從事販運。逐漸致富后,他致力于家鄉(xiāng)公益。重修洛陽橋;捐修六里陂水利工程;重修吟嘯橋,讓泉州古道通暢;建桂巖書院;在寧波鄞縣開倉賑災(zāi)……李五的慈心善行、濟世情懷,深得百姓的緬懷與崇敬。
流芳百世,是中國百姓追求的夢想,也是一種理想境界。
泉州古榕巷西北角、西街井亭巷城心塔南隅,舊萬厚鋪地界,有李五九落大厝故居。據(jù)傳,這座大厝正大門,距離泉州古城四座主城門距離都是一樣的。泉州人就將這里叫作泉州城心李五九落大厝。
據(jù)了解,明正德二年(1507)李五的孫子李約齋,將家從晉江池店鳳池遷到這九落大厝。時有總督為其祝壽,并賀喬遷之喜,特贈匾額“世錦芳留”以祝賀。后來,歲月流逝,“世錦芳留”四字前面的“世”字掉落,泉州人就將那地方叫錦芳留。
錦芳留后花園,本有棵千年古榕,也是古榕巷名字的由來,但是于上世紀50年代被毀。錦芳留由縱橫九座五間張大厝組成,每座大厝又有護厝,共100多間房屋,組成一個巨大的建筑群。大厝后邊還建有花園,門前有大石埕,埕外正中有照墻。另外,大厝還配有書房、假山、水井等附屬建筑,總占地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單檐硬山式屋面,穿斗式構(gòu)架,翹脊飛檐,外墻出墻入石,是典型的閩南紅磚皇宮式建筑模式。九座大厝九大廳、九個天井,由廳兩邊廊側(cè)門相通。九個天井雨水及生活廢水全部歸流第一座中心大厝,叫“九九歸堂”。沒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外表,整座建筑群以宏大的氣派、質(zhì)樸無華的概貌,印證在古泉州的城市中心。
五百年過去,李五的子孫也從這里星散到原籍池店,或石獅港前、東店、曾坑、永寧一帶,或遠遷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
有幸的是,善心不泯。在李五故鄉(xiāng)晉江池店鳳池,有其宏大的九落大厝,連同左右?guī)?00多間的龐大建筑群,占地上萬平方米,其布局格式仍舊保留明代的建筑特色。(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