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盛唐以來至元明兩朝,女子表演中國戲曲是不足為奇的。但是到了清朝,不允許女子進戲院看戲,更不用說讓女子演戲了。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這樣的限制才慢慢放寬。女子加入演戲行列,她們的本色出演為戲曲注入新鮮血液與青春活力。
早年,由蚶江的女旦林秀來創造出來的高甲戲經典,成為流傳閩南地區的“老街巷故事”。地道的“老泉州們”至今依舊念念不忘林秀來,不忘其口中的閩南愛情故事。蜚聲閩南劇壇的高甲戲名旦林秀來,原名林好,10歲時她就拿著竹籃子到海邊挖“蚢蚮”(一種貝殼類海產)上街叫賣。蚶江人都叫她“蚢蚮好”。林好從小嗜愛戲曲,經常模仿“戲中人”在孩子們中表演。后來,由于家境貧困,入高甲戲金秀春班,拜錢子尉為師,改名林秀來。她排演的第一場戲,演出時就很成功。其演唱才能被掌班重視,得到老藝人認真傳授,演技、唱腔水平都迅速提高,短短幾年,聲色藝俱佳的林秀來名震閩南高甲戲界,人稱“來仔旦”。
林秀來演戲極重“戲神”,即捕捉人物的氣度、神韻,一登臺即全神貫注,認真演戲。幾年間,她先后成功塑造了《兩國王》的王寶釧、《掌中血》的趙瓊瑤、《鳳儀亭》的貂蟬、《白蛇傳》的小青、《剖腹驗花》的白雪貞、《賣油郎獨占花魁》的花魁女,還有孟姜女、秦香蓮等一系列古代婦女形象。當年,金秀春班以有一枝獨秀的“來仔旦”,聲譽日隆,戲源日盛,被觀眾公認為“五虎班”之一。
1944年,林秀來與文武小生演員柯賢克一起離開金秀春班,1945年,兩人在蚶江舉行婚禮。婚后才3天,夫妻就應約到“福慶成”戲班參加演出。林秀來自搭班“福慶成”,有幸與好幾個名伶同臺演出,這些名伶豐富的生活閱歷、扎實的表演功底、精湛的表演技藝,讓年輕的林秀來深受熏陶,使她在藝術上更上一層樓,一躍成為高甲戲頭牌坤旦,榮膺“閩南梅蘭芳”的美稱。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