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和友人在泉州鯉城探店發現,老城區的街巷名頗有意思,有的是以方言為名,有的以歷史典故為名,有的甚至是玩起了諧音梗。這次偶遇的菜巷,關于它名字的來源,還有一段典故。
據《泉州街巷名》介紹,菜巷命名之初,使用的并非是現在這個“菜”字,而是代表姓氏的“蔡”。因北宋宰相蔡確曾在這里修建相國府,因此取名“蔡巷”,因“蔡”與“菜”諧音,后來被訛稱為“菜巷”。蔡確,是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南宋祝穆在其編撰的《方輿勝覽》一書中,曾贊頌泉州人文之盛,“四六句”一目有云:“歐陽之后,六人亞魁虎榜;曾公以來,四相輔治龍池。”而蔡確就是這四相之一。
然而進入菜巷,你會發現巷內的門牌都是“菜巷”,官方指示牌卻都為“廣靈路”。關于這個緣由,還必須提到另外一個歷史名人梁克家。菜巷35號是萬仙妃宮,供奉的萬仙妃娘娘(俗稱萬氏媽)。據《泉州府志》記載,宋宰相梁克家未出仕時,梁母曾親自往東湖萬仙妃宮祈求兒子仕途坦蕩。梁克家高中狀元并官至宰相,根據《閩書》記載,宋淳熙十三年(1186),梁克家將東湖萬仙妃宮移至菜巷,迄今已有800多年。菜巷巷尾是釋雅山公園的西門,作為施瑯將軍私家園林中的秋、冬園,如今是市民散心休閑的好去處。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