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執行:記者 周湖健 賴小玲 胡彥明
多年前,這里還是一條坎坷泥濘的土路,遍地雜草碎石。梅花石上,苔痕淺淺;鐵欄桿邊,銹跡斑斑。
如今,這條長路上隨處可見穿著各色校服的學生,笑聲朗朗、朝氣蓬勃。這條路連接了泉州一中、泉州外國語中學、泉州市委黨校,被不少當地人喚作“學生街”。一路上,陳光純之墓、一峰寺、一峰書院,還有關于“梅石開,狀元來”的傳說,都足以喚起老泉州人那埋藏在內心深處的記憶……
壹
一峰寺:
訴盡古城歷史繁華
寺廟,在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的泉州隨處可見,而學府路也不例外。從外國語中學朝一中的方向走數百米,便能看到一座寺廟。這座寺廟便是“一峰廟”,也稱為“一峰書佛堂”、“觀音亭”、“壕下媽宮”。
2012年,“一峰廟”被命名為首批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點。據介紹,最初,它位于梅石巷梅花石附近;后被遷移至壕下,改名為“菩薩寺”,俗稱“壕下媽宮”,奉祀著觀音菩薩;到清代,為紀念一位對古泉州海上貿易作出卓越貢獻并在該寺廟附近建草堂講學的大人物“羅一峰”,人們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寺廟,稱這座寺廟為“一峰寺”,并一直沿用至今。據有關資料記載,這個人叫羅倫,號“一峰”,官至明代翰林院編修,曾任泉州市舶司提舉,他堅決反對將市舶司移往福州,此舉對繁榮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貿易、推動泉州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此外,他還在現在的梅花石旁邊建草堂講學,傳道授業,極大地推動了泉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清朝時期,泉州人民為紀念羅一峰,把草堂所在地稱為“一峰書院”,而位置在附近的壕下媽宮寺名也隨之改為“一峰寺”。20世紀70年代中葉,一峰寺不幸被大水沖毀。至1987年,廟宇重新建成,面積60平方米,祀奉釋迦牟尼、普賢菩薩、文殊菩薩。
在一峰寺大殿前,有一副金字對聯,對聯上書“地居壕下,翹首一峰思仰止;際遇明時,駕航回海濟蒼生”,形象地道出了一峰寺的方位和歷史淵源。從創建、遷移到毀后重修,一峰寺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如今,它依然屹立在梅石巷一隅,向來往的路人訴說著泉州這座古城的歷史變遷。
貳
一峰書院:
詮釋古城文化底蘊
熟悉這里的人都知道,學府路最富文化底蘊的應該是這里的一峰書院(梅石書院),擁有500多年的歷史,舊址即在舊市區北隅泉州一中至梅花石一帶,是為紀念羅一峰(羅倫)來泉在此聚徒講學而創建的。其址至今仍稱“一峰書院”。因書院近旁有石若梅花,又稱“梅石書院”。
羅倫,號一峰,明代翰林院編修,因上書言政觸怒了宰相李賢,被貶到泉州擔任市舶司副提舉,負責對外(海上)貿易一事。任職期間,羅倫據理力爭,堅決反對將市舶司移往福州,對繁榮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推動泉州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市舶司提舉實際上是一份閑職,羅倫因無公可辦,便在梅花石旁邊(現泉州一中校園內)建草堂講學,收徒傳道授業。自書院創辦后,泉州人才輩出,“泉人中進士、舉人者足有數百人”,泉州的文化教育事業變得更加興盛繁榮。
明嘉靖八年(1529年),御史聶豹等人為紀念羅倫開堂講學之功,便在梅花石附近、羅倫開堂講學之地修建“一峰書院”。至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峰書院重建,改稱“梅石書院”。據載,舊時書院東西長37米,南北長83米,三進深,中為講堂,后殿祭祀羅一峰,兩旁建屋48間。
歲月更迭,書院漸漸荒廢于時代的洪流之中。如今,在書院的原址建成泉州一中校舍,書院已不復存在,只有梅花石尚存。至今,人們仍以“梅筋石骨”形容僑鄉名校泉州一中的人文底蘊,“片石梅花噴異香”的育才及耕讀精神一如既往地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
叁
陳光純之墓:
見證華僑愛國精神
從城基路沿著學府路的方向行走,不出幾步便能看到“愛國主義教育廣場”。廣場的面積不大,有七八十平方米。廣場的四周,種滿了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左側有一棟古樸的閩南民居,現已改成咖啡屋。在“愛國主義教育廣場”上,佇立著一尊高大的墓碑,墓碑是用混凝土筑成的,高三層,上面圍了一圈葫蘆綠瓷磚砌成的護欄,頂部則有大型十字架,上面刻有“藍園陳光純先生之墓”字樣。對于陳光純,泉州本地人或許并不陌生。他出生于泉州南安梅山藍園,是一名愛國愛鄉的偉大華僑。
據廣場上墓碑左側的牌匾記載,陳光純自幼前往菲律賓,依靠仁義經商,后來逐漸發跡成為馬尼拉著名的華僑富商。他積極參與發起組織泉州華僑公會,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極力主張發展實業和教育、科學以救國救民,主張興辦教育,發展科技拯救中華民族,并在僑社廣為宣傳倡導,創辦岷里拉華僑小學。1918年,陳光純返國定居,先后在泉州創辦啟明中學、獨資創辦啟明女校和西隅小學。1925年,陳光純因患腦溢血不幸在馬尼拉病逝,終年72歲。
陳光純為泉州華僑辦學樹立了典范,他愛國愛鄉的精神和情懷,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懷念。
拾遺
梅石開 狀元來
明成化四年(1468年),羅倫因諍諫被貶泉州,是年春,梅石綻開,花香數里。羅倫公務之余,就到梅花石附近書室讀書,書室對著清源山的鷲峰,故自號“一峰”。這一峰先生給諸生講的第一課,不是“大學之道”,竟是自己幼年笨頭笨腦的故事:“有一天,父親問:‘天對什么?’我一緊張沒能答上,母親趕忙指著地上一雞屎,我答道,‘對雞屎’。父親臉色一沉,又問:‘父對什么?’我回頭望著母親,母親指著自己的胸口。‘母親的奶怎么啦?’父親失望至極,出了家,母親也悲憤過度,撒手而去。”從此,他發奮攻讀,終于考上狀元,成了天子門生,這事教人一個道理:不要怕天資不如人,貴在勤奮,更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肯努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