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留名 聲動四方
《福建通志·卷45》中記載稱,“癸未五月張獻忠陷武昌,七月陷岳州,遂逼長沙,重臣大帥皆遁去,道憲獨誓死固守。有尹先民者,夙稱名弁,因結之以衛民。賊至,尹竟降,道憲力不能支,乃整衣冠北向泣拜,俄為賊所執。”由此可知,長沙戰役打響后,名將尹先民也投降了,獨獨蔡道憲不降。最終他力戰不敵,被張獻忠軍所擒。
蔡新恭根據《明史》所寫的蔡道憲被捕的經過是這樣:“賊繞城呼曰:‘軍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公命卒射之,多斃。賊怒,攻益力。越三日,先民出戰敗還,賊奪門入。公被執,賊啖以官,嚙齒大罵;釋其縛,延之上坐,罵如故。賊使先民說降,公怒,奮起捽擊。賊以公愛民,謂曰:‘汝不降,將盡殺百姓。’公大哭曰:‘愿速殺我,毋害我民!’賊知不可奪,磔之。”
由于蔡道憲為官清正廉明,在百姓當中素有口碑,所以張獻忠在尚未攻城時,想收買人心,就命部下對蔡道憲進行勸降,但遭蔡的拒絕。破城后,張獻忠仍不死心,對蔡道憲誘以官祿,繼續勸他投降,仍舊被蔡道憲罵得狗血淋頭。蔡道憲的忠心不二,可見一斑。即使后來,張獻忠卑鄙地以城中百姓的性命要挾他時,蔡道憲也是一心只求以死明志。黔驢技窮的張獻忠無奈之下,只得將他殺害。
故事到這里并沒有就此結束。蔡道憲的浩然正氣,同樣影響了追隨他的差役。據清道光《晉江縣志》載,“健卒林國俊、李師孔、陳賢等九人隨道憲,不去。賊初令說道憲降,國俊曰:‘如吾主可降,早去矣。’賊云:‘不降,爾輩亦不得生。’國俊曰:‘若吾輩愿生,亦去矣。’遂并殺之,自一至五,延頸受刃。尚四卒,忽奮呼曰:‘愿埋主尸而死。’寇許之。乃解衣裹道憲骸,點血在地皆拭之,瘞(音yì,埋葬)于南郊醴陵坡,遂自刎??懿⒙窬湃擞趬瀭?。”
這段文字至今讀來,依然令人為之動容。蔡道憲的9位隨從差役,在長沙戰役中自始至終陪著他,即使被捕后面對屠刀的威脅,也毫不畏懼。當“賊軍”殺害了蔡道憲以及其中5名隨從后,另外4人竟鎮定自若地提出要先為蔡道憲收拾遺骸,然后自盡的要求。“賊軍”同意了這一請求。而這4人也在將蔡道憲埋葬于長沙南郊醴陵坡后,慷慨赴義,自刎于蔡道憲的墓前?;蛟S是被他們的忠義氣節所感動,“賊寇”將這9人也埋葬于蔡道憲的墓側。
這一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樣被大量記載在長沙當地的志書中。據稱,最初的蔡墓很有規模,共由三座墓組成,呈品字形,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內徑達6米,為蔡道憲之墓,另外兩座小墓則葬著他的9位隨從。
塔江蔡氏祖譜對蔡道憲記述甚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