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里有一個界定,近代西式建筑引進閩南始于1844年的鼓浪嶼英國領事館,1895年的甲午戰爭之后,臺灣“板橋林家”的林鶴年在鼓浪嶼建的“怡園”別墅,是最早的華僑洋樓,泉州則是從1912年陳光純故居開始,此后,海外華僑返鄉建造的洋樓開始逐漸增多。
據統計,閩粵兩省的華僑在僑鄉投資房地產總量占比竟然達到50%~70%。到上世紀90年代,花磚代表的洋樓建筑,又迅疾地退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散落在城市各處的這些中西交融的建筑,仍然很容易被人一眼認出。
歲月沉淀,不過才二三十年,如今一說起花磚、洋樓,已自帶復古、文藝風,很多人像聽久遠的故事一樣,對洋樓里的故事充滿了好奇,關于鄉愁、榮譽、身份、地位,還有那晝夜不息的生存的意志。
然而,第一代衣錦還鄉回來建樓的華僑,都會很快又回到他們的奮斗戰場。于是,經常門窗緊閉或漸漸風蝕的洋樓,又給人增添了另一層神秘感。這種因神秘而得的另一種美,會像花磚公交車身上的那五個字“美得因泉州”(Made in Quanzhou)一樣,成為新老泉州人的記憶共識。
這就是花磚與洋樓的一段簡史。它們留存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關于美與財富,也以某種姿態保留了一個供后人觀瞻與思考的入口。
而它們的主人,或許還在異國他鄉續寫著家國故事。能在有生之年回家鄉,留下一塊磚瓦,一棟建筑,對于他們,便是歸根,也是孫輩世代的精神寄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