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景教石語:西安大秦景教碑泉州景教“刺桐十字架”
景教,唐代正式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并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唐玄宗時期下令改稱為大秦寺。
西安掘出一塊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以漢字撰寫,另附數十字敘利亞文,碑額上部,由吉祥云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中國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碑文記述了當時唐朝景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表現了唐政府包容、自由、寬松的思想政治環境,現時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作為引證。
泉州早在1619年意大利耶穌會士艾儒略發現景教碑,《晉江新志》載:“唐朝景教,來自波斯。陜西之長安,福建之泉州,尚多遺跡,如開元寺之殿冀天使,馬利亞之圣像,圣經之故事。”通過石刻的研究,一般認為景教初傳泉州在元初,其來源有海路和陸路兩方面。
英國著名學者約翰·福斯特的文章“刺桐城墻的十字架”發表以后,再度引起歐洲史壇的轟動,聞名于世的“刺桐十字架”就是雕有十字架、帶翅膀天使、蓮花等圖案,而且“刺桐十字架”這一命名從此成了全球基督教文物的專用術語。
4.巍巍城墻:西安古城墻 泉州崇武古城
古城墻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一本無字的史書,是市民城市記憶的具象物。
西安城墻又稱西安明城墻,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墻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城墻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墻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在現代文明的版圖上,西安城墻像一塊瑰寶,鑲嵌在鋼筋水泥高樓大廈的“森林”里,站在12米高的城頭上,南望終南山、北眺渭河水,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城外盡收眼底,這就是大唐盛世的京都長安,十三朝古都,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泉州是海絲的起點,包容海洋文化,泉州現今著名的古城墻是崇武古城,是明洪武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
崇武古城見證了戚繼光抗倭的光輝歷史;還是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寶島臺灣的據點;也是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廈門的海上基地。古城墻圍繞著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波濤拍岸,城墻巍巍而立。
5.萬叢祖庭:西安青龍寺 泉州龍山寺
絲綢之路的開拓,同樣也將文化傳承帶向遠方,物產豐饒的貨品傳輸,同樣也帶上了當地的信仰,追思溯源,萬叢祖庭,遠在各處的信眾把傳播起點的香火寺院稱為祖庭。
明末清初,泉州晉江沿海百姓有三次移民臺灣潮。鄭芝龍受明招撫,平息臺灣群盜,接下來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來施瑯平臺,都有組織大批民眾到臺灣開發,并且在臺灣留下大量的閩南人。移民在出發之前往往會先到安海龍山寺上香,并帶著龍山寺觀音菩薩神像和香火,以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橫渡臺灣海峽。
當到達臺灣,生活安定后,會建一座廟將香火供奉起來,以表達對故鄉的懷念。明永歷年間,安海龍山寺肇善禪師在臺灣鹿港創建了第一間龍山寺,也是臺灣最古老的龍山寺。如今在臺灣共有400余座龍山寺,一座寺牽起閩臺兩岸情。
青龍寺又名石佛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唐朝佛教真言宗祖庭。唐代密宗大師惠果長期駐錫之地。日本著名留學僧空海法師事惠果大師于此,后成為創立日本真言宗之初祖,成為開創“東密”的祖師。
著名的入唐八家,其中六家皆先后在青龍寺受法。因此青龍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1986年,青龍寺從日本引進千余株櫻花樹,植于寺院,青龍寺見證中日兩國在大唐時有友好往來的一段歷史佳話。
6.風情名街:西安回民街泉州西街
城市中總有幾條街巷,文化悠久,發生一些歷史事件,建筑特色可圈可點,生活氣息淡濃相宜,讓人賞心悅目,成為城市明亮的音符,令人流連忘返。
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西街自唐朝已經"列屋成街",成街至今已經超過1300年。這條古城最早的街區,曾經商賈如云、行人如織,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征了泉州的繁榮。這條古街區包羅萬象,有著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居民宅,還有不少名賢逸事、民間傳說散落其間。
泉州西街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巨變。海絲商貿的繁華,從現存遺留的西街就可以看出當年泉州宋元古街有著“市井十洲人”的盛景。
西安的回民街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由于絲綢之路的起征,迎來了回民的先民,高度的宗教凝聚力,在此形成了屬于他們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圈。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域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相映成趣”。
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近300種特色風味小吃,讓人流連忘返,成為現今游客欲罷不能的魅力所在!回民街繁榮至今可以說是陸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各族人民高度的融合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