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婷 編輯/麥麥
今天跟大家講兩個小故事,你一定喜歡,不是我說,是特別請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來說。人說石獅有“海絲三寶”,姑嫂塔、六勝塔、林鑾渡碼頭,李國宏便是石獅的第四寶。跟他聊天,你才知道何為學識!
by 呂波
講故事者: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
在泉州紋身后 回國稱大佬
在元朝時期,臺灣大崎山南部的菲律賓,山巒層疊,田地貧瘠。菲律賓的男子,若是出海到泉州經商,花光身上的錢財,也要在泉州城里紋個身!
是的!你沒聽錯,是紋身!據記載,當時泉州城的紋身技師,因為技術精湛已馳名海內外,城內紋身技師既有印度的,也有古代閩越族的后人,他們都非常擅長用針紋身。
海航來到這里的菲律賓人,花重金在咱泉州城里紋身后,歸國,只要亮出身上的紋身,菲律賓的國人就會用尊長的禮儀對待他,讓他坐上顯示身份的“大坐”,即使是當地的長老都不能和他爭。
因為在當地的習俗里,只要到過唐人的國度,便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而泉州城的紋身,在他們的看來,便是到過中國的“印章”。這便足以說明,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之一。
在加里曼島 喝醉的泉州人
加里曼丹島在元朝時期,被稱作“浡泥”,這個國家擅長將海水釀曬成鹽,將高粱釀成燒酒。泉州人出海貿易,浡泥也是航海圖上的一個站點。
東南亞加里曼丹島的巴瑤族人民,對自己所處的時代一無所知,不懂閱讀也不懂書寫。他們被稱為是“海上吉普賽人”,一生都在船上和綠松石般的太平洋上度過。巴瑤族的小孩從小就開始了海上生活,大概八歲起就要學習打漁狩獵。
這是個佛教國家,崇奉佛像,而且特別敬愛唐人。燒酒那么多,遠道而來經商的泉州人和熱情的當地人,坐下來,自是要滿上幾大碗。
盡興后,街頭只要有醉倒的唐人,浡泥人都會熱情的攙扶這些醉漢,回到歇息的落腳點。海絲路上拼搏的泉州人表示,感受到了滿滿的善意和泉州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影響力。
典故出處:元朝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島夷志略》
這些短故事有原文的(見附錄),是元朝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所寫。
汪大淵是江西南昌人,元朝時期舉世聞名的民間航海家,兩次從泉州出海,行跡涉及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的見多識廣,而且人家在出海的路上,還順便發現了個新加坡,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
結束兩次航海歸國的汪大淵,有一肚子故事要講,文人出身的他信手創作了《島夷志略》,將自己親身所見的各國社會經濟、奇風異俗記錄成章。而且人家態度可是很嚴肅的!他曾說書中所記:“皆身所游焉,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
《島夷志略》成了當今研究海外交通史書單上的“必讀書”。李國宏拿它當案頭的工具書,時不時便要翻翻看。他說,“有的人研究里頭各國出口的特產,有的人研究當時的航海路線。我喜歡研究這里頭,筆墨不多,很細節,卻很生動的小故事。有時可能只是一句話。”
附錄
三島
居大崎山之東,嶼分鼎峙,有疊山層巒,民傍緣居之。田瘠穀少,俗質樸,氣候差暖。男女間有白者。男頂拳髮,婦人椎髻,倶披單衣。男子嘗附舶至泉州經紀,罄其資囊,以文其身。旣歸其國,則國人以尊長之禮待之,延之上坐,雖父老亦不得與爭焉。習俗以其至唐,故貴之也。 民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有酋長。地產黃臘、木綿、花布。貿易之貨用銅珠、靑白花碗、小花印布、鐵塊之屬。 次曰答陪,曰海贍,曰巴弄吉,曰蒲里咾,曰東流里。無甚異產,故附此耳。
浡泥
龍山?磾于其右。基宇雄敞,源田獲利。夏月稍冷,冬乃極熱。俗尚侈。男女椎髻,以五采帛系腰,花錦為衫。崇奉佛像唯嚴。尤敬愛唐人,醉也則扶之以歸歇處。民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有酋長,仍選其國能算者一人掌文簿,計其出納,收稅,無纖毫之差焉。地產降真、黃蠟、玳瑁、梅花片腦。其樹如杉檜,劈裂而取之,必齋浴而后往。貨用白銀、赤金、色緞、牙箱、鐵器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