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燕婷 圖/除注明外 其余來源泉州影劇院
以前在電影院上班,那可是份美差。
泉州影劇院主任許書青跟我說了一段電影舊事。不過30年,卻像隔了好幾代。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剛剛出社會的許書青,就在影劇院擔任放音員。在那個年代,這是一份美差。
“80年代,物質還是匱乏的,計劃經濟還在進行。走在泉州的街,石板路望到底,幾乎沒有可以娛樂的場所。很多禁片剛剛恢復放映,影劇院成了最受歡迎的地方,鄉村進城的一般都要來看場電影,這是種高級享受。”許書青輕輕吐出口中的煙,指尖彈了彈煙灰,他職場的伊始,便遇上了影劇院的全盛時期。
當年的影劇院里,挑高的放映廳分樓上樓下,可以容納2009個座位。許書青記憶猶新,那會很多影片恢復放映,新片也不時排榜,每一場放映都火爆不已。每天早上9點開始,連軸放到夜里11點,一天7場,幾乎每場都是滿座。
試想一下,場內2009個人同時觀影,場外的小廣場上,2000多人等著觀看下一場,該是怎樣的盛況。而每到遇上國產熱門片,如《少林寺》、《武當》、《賣花姑娘》,等候觀影的人更是擠得水泄不通,影劇院只得從上午一直放映到凌晨的四五點。
故事片2毛錢,寬銀幕2毛5,兒童票1毛錢??常常幾百上千人蜂擁來購票。往往是,七八只攥著錢的手,同時擠進這小小的鐵窗,票買到了,手卻卡住抽不出來。有的排了老長的隊,輪到自己時票卻賣完,這時候倒賣高價影票的人,便混在人群里尋著買家。
影劇院每日都是人聲鼎沸,形成泉州城最熱鬧的商圈。三五分錢的冰棒、瓜子小點,還有菜頭酸、咸酸甜的水果串,攤點一攤接一攤,還有為等候觀影的人可以消閑的打靶場、出租小人書的商店。而到了夜里,商販們點著臭土燈(乙炔燈),吃的玩的一樣都不少。
因為那會還沒有空調,真個當時影劇院內的條件是簡陋的,沒有空調,也沒有高檔軟座,夏天里,兩千多人觀影,頭頂的風扇開到最大,兩邊的排風口不停的轉著。觀影的人,人手一把蒲扇,冰棒、瓜子、水果串,各種小食配電影。
在數字電影誕生前,影片都是通過一本本“拷貝”(由底片復制出來供放映電影用的膠片)放映的,每本膠片可以播放10分鐘,一部電影約有10本膠片。80年代,泉州城里有四家影院,泉州影劇院、人民影院、僑光影院、文化宮電影院,可是一部電影的拷貝僅有一套,要四家共用。
“四家影院,都是同一天上映同一部電影,大家只能商量著,每家的上映時間隔開20-30分鐘。上一家放映完2本膠片,也就是20分鐘,就會有專門的人騎著自行車,載著膠片奔向下一家影院,他們趕時間,起得很快,久了大家就都稱呼他們是‘跑片’的人。”
許書青說,當人們愜意的觀看影片時,是“跑片”人最繁忙的時候。偶爾會因為路上堵,或者自行車掉鏈條了,而耽誤了膠片送達的時間,這時候電影不得不中斷,兩千多名觀影的人,望穿秋水地等著新膠片的送達。
“跑片”曾是電影放映不可或缺的一環,泉州影劇院就雇有2位專職的跑片人,一直跑到2000年初數字電影誕生時。
除了原始的“跑片”外,當時的電影海報,還未有現在的高清打印,每一部新電影的上映宣傳畫,都需要專業的美術師手工繪制。一副大海報,約有兩層樓高,影劇院里就一名專職的美術師,大大的畫布鋪開,一畫就到深夜里。而且經費有限,為了省錢,畫布是循環使用的,每次新創作前,都要先將前一部的宣傳畫洗掉,這也是項大工程。
時代真的變了,似乎沒有一樣還留著過去的樣子,但似乎也都沒變。電影院永遠是一個看電影的地方,只要你初心未改,它仍在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