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立夏,再不久之后就是蛙叫塘畔,蟬噪枝頭的炎炎夏日。尤其是泉州處于低緯度,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天氣溫高且濕潤多雨。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只要離開冰涼的空調,熱浪就會鋪天蓋地地襲來,汗輒濕衣。每每至此,難免疑惑,沒有科技傍身的老一輩,他們是如何“納涼”的?他們都有哪些消暑的方法?
閩式古厝的燕尾脊
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歷史劇,炎炎夏日里,古代的人們通常會取一些冰塊來防暑降溫。翻閱古籍得知,其實早在周代,我國就已經有了冰窖,但是那時候的冰塊并非普通老百姓可以用得起的。到了宋朝,有了專門防暑降溫的工作部門,一到夏日就會研制一些解暑降溫的冷食品。這種做法被民間效仿,因此在民間也出現了諸多售賣夏日飲品的坊肆。據《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書籍記載,北宋有砂糖冰雪冷元子、涼水荔枝膏,南宋有雪泡梅花酒、冰綠豆水等。
閩南夏日 解暑冰飲 ——四果湯
當年這些消暑良品的做法已無從得知,但從字面理解,冰綠豆水應該和我們閩南地區夏天常喝的綠豆湯差不多。吃冰解暑是常態,除了喝綠豆水,在閩南地區常見的消暑食品還有石花膏、永春白粬,在炎熱的酷夏里,來一份這樣的冰涼,想必是很多閩南人對夏日的獨屬印象。除此之外,對身體外部施加影響而產生清涼的效果,閩南人也有很多屬于自己的方法,比如通過增強房屋的通風,身著一些特殊材質的衣服,或使用一些生活器具來消除身體的熱氣。
老一輩常用 蒲扇扇風納涼
在以前,空調、風扇還未普及的年代,竹席、竹床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家具,一到盛夏的夜晚,大家就把竹床搬到門口埕,聚在一起,一邊搖著蒲扇,一邊泡茶,聊著家長里短,在歡笑聲中度過漫漫的夏日長夜。“以前的竹床、竹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使用得越久,它的表面就越光澤、越涼快,如果閑置久了,反而體現不出它的效果。”民俗愛好者王碧霞告訴筆者,像竹床、竹席的制作都不簡單,非常考驗一個老師傅的工藝水平,在他們那個年代,竹床、竹席和蒲扇是標配,是聰明的閩南先人就地取材的表現。
具有通風透氣 作用的“深井”
小時候總聽老一輩的人說,現在的房子住起來沒有以前的涼快。以前小的時候不懂,以為只是老人們的心理作用,其實不然。往昔,他們住的是閩南傳統建筑,它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這就要求在選取材料上要有一定的講究,例如,紅瓦有隔熱保溫的作用,紅磚做墻不易傳熱。
王碧霞告訴筆者,除了在取材上要有講究,在設計上也藏有很多巧妙的心思。閩南古厝中都會有“深井”,它是對宅院中房與房之間或房與圍墻之間所圍成的露天空地的稱謂。這樣的設計不僅能通風采光,還會因為空氣對流的原因,在夏日里感覺到非常涼爽,還有像閩南建筑中的燕尾脊、雙曲坡,它們不僅僅是增加美觀度,還能起到排水、散熱的作用。
出磚入石的設計建造 有冬暖夏涼作用
除了這些,老一輩們在穿著上也用了心思,他們所穿的衣服,面料各種各樣,而對于長期生活在海邊的閩南老百姓來說,易干廉價的薯莨衫則是首選。
什么是薯莨衫?薯莨是一種藤本植物,和地瓜長得有點相似,搗碎之后,它的汁液是用來浸染紡織物的天然好物。在我國,向來有用薯莨汁染衣布的歷史。尤其是安溪、永春、德化等地都盛產薯莨,人們更是有穿薯莨衫的習慣,因為它不僅耐臟、防潮,還非常地透氣,但是新制作的薯莨衫通常會比較硬朗,所以穿得越久,它就越柔軟,也就越值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穿薯莨衫的人越來越少,而選擇東方綢的人多了起來,但穿薯莨衫的習慣,仍舊能在一些長者的身上看到。即使以前的生活條件不如現在,但老一輩人用他們閃閃發光的智慧在生活中制造出許多可沿用至今的技藝,這不僅幫助他們度過一個又一個的炎炎夏日,而且這種精神也足以讓后人們學習。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