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榜單的揭曉,考生和家長們面臨著的便是選擇一所合適的高等學府,繼續進行一場深度的學習。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我們對于讀書學習都非常重視,而選擇一所好的學校則是關鍵。閩南,位于東南沿海,自古以來經濟繁榮,教育風氣鼎盛,開辦不少學院,從這些書院、學院走出去的人才不勝枚舉,對于閩南整體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閩南古代書院發展概況
泉州書院發源并發展于唐末,鼎盛于宋代,鞏固于元明兩朝。北宋期間,在朝廷“興文教、抑武事”國策的激勵下,泉州民間迸發出極大的辦學熱情,官學私學并重,沿海山區并進,書院風行,科第世家頻出,人文薈萃,呈現出良好局面。
《泉州教育史》一書稱:“南宋期間,泉州書院形成濃郁的自由講學、學術研究風氣,是傳播程朱理學的重要陣地……與全國其他書院一樣,泉州的書院不僅具有講學的功能,多數還兼有祭祀、藏書、學術研究和著述的功能。”
兩宋時期,是泉州人文全盛時期,這與朱松、朱熹在泉州的“過化”功不可沒。據不完全統計,唐宋時期泉州相繼出現12所書院,其中宋朝有11所。這些書院為楊林書院、石井書院、泉山書院、清源書院、小山叢竹書院、九日山書院、鳳山書院、巖峰書院、龍山書院、科山書院、燕南書院、文公書院。其中小山叢竹、九日山、燕南三個書院,為一代大儒朱熹一手創建。這些書院幾乎取代官學而成為當時的主要教育機構。也因此,兩宋時期,泉州登進士榜者可謂空前絕后。
據記載,南宋泉州境內先后建有十所書院,數量多,規模大,幾乎取代官學而成為當時的主要教育機構,歷代泉州興建了不少的書院,分布于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其中,小山叢竹書院、石井書院、泉山書院、歐陽書院曾并稱泉州“四大書院”,這些書院在人文涵養、習儒修德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晚清掀起一股改書院為學堂的大潮,新式學堂教育取代書院教育。《泉州古代書院》記載,泉州書院的改制始于安溪考亭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考亭書院改為官立安溪學堂,這是泉州創辦的官立新式學堂之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又改官立安溪學堂為安溪縣立高等學堂,這是今安溪實驗小學前身。此后,泉州各地書院紛紛仿效,陸續進行改制,或者停辦。
石獅古代書院回眸
自古以來,石獅知文重教,先后建設了一批古代書院,這里知文重教之風的盛行與朱熹“過化”的影響密不可分。
石獅古代書院的開端,可從祥芝芝山書塾說起。
據《石獅市志》等典籍記載,元朝初,大堡鄉賢劉君輔創辦芝山書塾,聘請石獅后廳進士洪天錫的學生丘葵執教,芝山書塾因此成為石獅歷史上最早的私辦書塾。芝山書塾是當時傳播理學的陣地,明正統年間廢棄。
明嘉靖年間,晉江縣令錢楩創辦了石獅最早的官辦書院——南塘書院。
據記載,南塘書院位于石獅龜湖象畔塘旁,即今天的蚶江鎮洪窟村。該書院建筑規制較為完備,內祀朱熹像,延聘名師聚生徒講學其中,于明末毀廢。
鰲水書院則是至今仍保存有遺址的石獅古代書院,它位于今永寧文祠。
明成化年間,永寧衛知事陳用之在永寧衛設衛學,聘請莆田名儒陳愈到此任教。后衛學與民學合并,成為書院,是當時名流學者講經論道之所,見證了古衛城的教育發展。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