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社會生活的改善和富足,“平糶”一詞已日益少見,我們也很難想象在幾十年前民眾普遍缺米少糧的情景。
近日,筆者在石獅永寧看到了平糶會舊址。走入該建筑,剎那間,筆者的思緒被帶回到那段艱辛生活和華僑們救濟紓困的歲月。
永寧平糶會舊址位于永寧溪源境,由旅菲華僑鄭尊良建于1934年,1936年落成。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洋樓,一層條石結(jié)構(gòu),二層為紅磚壁。樓前部分,為雙層水泥露腳架,后部格局為三開間二櫸頭的中國式民居。正中為大廳,兩旁各有大房一間,廳前有橫廊,廊前則為石天井。二樓的天井口裝有圍欄,頗有當今樓中樓的味道。二樓天井上,還建有大玻璃窗,以加強整座房子的采光。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這座房子剛落成不久。由于日寇的封鎖,外地的糧食難以運入,當時旅菲華僑為疏解家鄉(xiāng)斷糧之危,立即發(fā)動各地的華僑踴躍捐款,并聯(lián)系福建救濟會進行協(xié)助,接運大米到永寧平糶。與此同時,他們通知在鄉(xiāng)的熱心人士組成平糶會,遣人往泉州接米返鄉(xiāng)。
因該洋樓寬敞亮堂,且廳廊、天井均用石板鋪成,易于打掃,故借為平糶會發(fā)售場所,當時來買平價米的人爭先恐后,絡繹不絕。不久,華僑倡辦平糶會善舉被晉江各地競相仿效,十分興盛。(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