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暖詩意的秋日里,南洋的“娘惹”風吹進梧林古村落,這股深受年輕女孩喜歡的“娘惹風”。在這些百年古厝洋樓中,打扮成小“娘惹”,走走逛逛,毫無違和感。而循著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當年先輩們揚帆起航下南洋打拼,兩地文化融合的印記愈發有跡可循。
在花海中拍照打卡的“娘惹”們
“娘惹服”體驗成為文旅新時尚!薄如蟬翼的可苔雅上衣,緊致修身的艷麗紗籠裙,精致璀璨的珠繡鞋……年輕的女孩身著俏麗的“娘惹服”,在朝東樓、花海、紅磚古厝等地拍照打卡,靚麗又明媚。
小朋友也紛紛扮起“小娘惹”
娘惹,源自東南亞的“苔苔娘惹”族群。明朝年間,隨著鄭和下西洋,大批華人特別是閩南人開始“下南洋”,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地區成為華人聚居地。其中一部分人與當地人通婚,他們生育的子女,男性被稱為“峇峇”,女性被稱為“娘惹”。“娘惹”,在宗教、飲食、服飾和婚俗上保持著中國傳統風格,經數百年的文化交融,演繹出獨特的娘惹文化。
如今,除了梧林古村落,在泉州市區也能感受到娘惹文化。與外地游客不同,閩南地區的游客,更多的是重溫兒時“番客回來”的童年記憶。
游客編頭發為換裝做準備
小周是晉江龍湖人,外出學習、工作10余年。假期回鄉,小周特意到梧林感受“娘惹風”。當換上精美的“娘惹服”后,感性的她不禁眼眶泛紅。她說,在晉江十戶人家九戶僑。小的時候,其爺爺到呂宋(菲律賓)經商,一家人聚少離多。爺爺每次回鄉,總會給她帶上很多南洋風格的特產。有一年爺爺回鄉,就給她帶了一套“娘惹服”。這套“娘惹服”對她而言,不僅僅代表著爺爺下南洋打拼的不易,更承載著她對爺爺深深的思念。
隨著“娘惹服”的“出圈”,不久前,優酷出品的綜藝節目《是好朋友的周末》來到梧林取景拍攝。明星張天愛、劉戀、張儷,在梧林百年僑村歡樂相聚,全方位、沉浸式體驗“小娘惹”的生活日常。
從當地人到外地人,從游人到明星,到泉州“當一天的‘小娘惹’”,已成為文旅市場的新時尚。
兩種文化碰撞交融,娘惹文化對于閩南人來說并不陌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息息相關。
娘惹服
明朝時期,隨著鄭和七下西洋,不少閩南籍商人也遠渡重洋經商,并與當地人通婚,從而形成“苔苔娘惹”族群。由此,中國傳統宗教、飲食、民俗、服裝等文化,也隨之在南洋落地生根,成為“娘惹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供桌上鋪著大紅色的刺繡桌圍,新娘頭蓋烏巾、身穿霞帔……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人在南洋”的系列展陳中,通過影像和真人蠟像還原的“峇峇娘惹”傳統婚禮場景,就有不少中國風,說明閩南文化與娘惹文化密不可分。
筆者了解到,時下很受年輕人喜歡的“娘惹服”,實際上是在南洋當地服裝的基礎上,融合西方風格的低胸襯肩,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包括顏色,也都是以中國傳統大紅、粉色,以及當地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色為主,服裝上圖案色彩艷麗,極具女性化。
娘惹服深受年輕女孩喜歡
除此之外,在飲食上,由閩南傳統烹飪方法與南洋香料巧妙結合的娘惹美食,不僅有味道甜酸、辛香、微辣的叻沙、椰漿飯、肉骨茶、黑果雞等經典菜肴,還有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等精制而成的各式娘惹糕點,從中可窺見閩南文化與南洋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娘惹文化的誕生是泉州向海而生的印記,當年的閩南先輩乘著那股季風揚帆出發,造就了泉州港海洋商貿的繁榮,也孕育了泉州人勇于開拓、愛拼敢贏的精神。
如今,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不管是娘惹文化火出圈或是各種傳承活動的推出,都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文化的交流和互動,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實現文化、經濟、商貿的繁榮。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