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到海外謀生的中國人,一旦有點積蓄就會想方設法寄回家,這些錢款需集結成批才能帶回國內分給家人。即便匯款時間較長,但是寄錢的人還是很多。日子久了,就有部分人專門做這一生意,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水客”。寄款時,須由“水客”抽取手續費10%。后由于航運日趨便利,南洋與國內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水客”轉達海外華僑的口信、索取回信等,備受海外華僑及國內親屬的歡迎。
隨著寄僑批的人越來越多,“水客”越來越不能適應華僑及僑親的需求,于是產生了專辦解送僑匯的業務機構——“民信局”(閩南人稱為“批館”)。大約在1931年,石獅有了名為“美南”的民信局,由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創辦。1934年,謙記民信局應運而生。1935年,美民信局、捷興民信局、順記民信局等相繼成立。這些民信局都由個人獨資創辦,數年來承辦匯款額均在60萬美元之間。
1945年初,石獅民信局發展到34家。抗日戰爭勝利后,僑匯日益增多,設在泉、廈兩地的民信局已不能適應石獅及周圍僑鄉解送和支領僑匯需求,因而這些民信局在1946年開始在石獅設立分支機構。
(王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