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安溪湖頭鎮坐落著100多處明清式古建筑,其中以李光地新、舊衙最為典型。新衙又名相府,位于湖頭街中部路邊,為五進大平屋,雙護厝。但其建筑比起舊衙氣派多了,有東西巷道,四周繞圍墻,呈長方形,建筑面積3120平方米,東巷北端入口處還建有接官亭和報房。大門題寫一聯“相門知理學,府第傳乾坤”,生動再現李光地一生的功業。走進里邊,庭院幽深,懸掛著康熙御書的《夙志澄清》《夾輔高風》等匾額,古風遺韻十足。
新衙堂皇典雅又肅穆大方,既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封閉式主次尊卑的尚禮氣氛,又使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新衙的紅磚建筑、墻畫的紅磚拼貼和鑲嵌等建筑風格與起源于古羅馬的紅磚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裝飾處理十分相似。這種典型的泉州傳統官厝,儼然是一座文化內涵豐富的古民居博物館。
舊衙位于湖頭街北邊,整座建筑形似殿宇,簡樸大方。縱深五進,兩邊護盾,斗拱、梁架、門窗上面雕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正廳及廊寶墻上嵌有數十塊大理石鐫刻的康熙皇帝手跡書賜李光地書文,書法剛勁有力。廳堂懸掛著“謨明弼諧”等近10塊牌匾,映射出古厝不平凡的歷史。
舊衙叫昌佑堂,如今還住著幾戶人家,是李光地族親的后裔。據李光地后裔介紹,舊衙原非李光地所建。相傳,李光地曾設計幫助拉哈達解了泉州之圍,拉哈達十分感激,想以房相贈,又怕李光地不接受,就想出一條妙計。一次,拉哈達進京述職,告訴李光地,他不打算回老家了,要在湖頭蓋座房子,以便二人日后相伴。李光地聽了自然歡迎,親自為拉哈達請來工匠,參照閩南古建筑風格蓋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大屋子。新居落成后,拉哈達的夫人托光地夫人暫時保管。幾年后,拉哈達夫婦并沒有回湖頭,而是來信說,在南方生活怕水土不服,打算回老家頤養天年,李大人于他有恩,請收下房子。李光地接信后,恍然大悟,后依據此事撰寫一副對聯貼在大門上:“綺羅日暖將軍府,弦管春深宰相家。”其中的將軍便是拉哈達。(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