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陸與臺灣直線距離很近的一座城市,石獅與臺灣僅一水之隔,自古以來關系就十分密切。在林鑾渡開辟以前,就有沿海漁民到臺灣、澎湖開展捕魚、經貿等活動。唐宋時期,蚶江港已辟臺灣航線。明清時期,石獅人不斷向臺灣遷移。兩岸活動頻繁,與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歷經8個月苦戰,終于1662年2月1日收復荷夷占據長達38年的臺灣,有著密不可分的緣由。據記載:“在收復臺灣過程中,水兵是主要力量。當時鄭軍中的水兵大多是蚶江一帶的人。由薛祖武率領入臺,收復臺灣后他們多留在當地參加屯墾,為開發臺島貢獻力量。”如今,古鎮蚶江仍舊保留著許多史跡,記載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豐功偉績。
蚶江保留大量史跡 承載厚重歷史分量
明清時期,“泉州總口”蚶江,不僅是大陸和臺灣通商對渡的中心碼頭,而且是鄭成功“抗清”“復臺”的主要基地之一。日前,筆者來到鄭成功水操寨遺址,這是一處天然巨石,有12米高、5.3米寬。在寨南側有幾十米長的古城墻,墻下有一棵“成功榕”和一口“國姓井”。
據了解,當年鄭成功北伐回師后,荷蘭通事何延斌投奔鄭軍,獻上臺灣地圖,懇請鄭成功早日率師東征復臺,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臺胞。鄭成功欣然應允,精心策劃在蚶江一帶招募水軍,并在蚶江鳳儀山設置指揮臺——鄭成功水操寨,人們將之稱為“國姓寨”,用炮放煙火,指揮屯守在蚶江、石湖之間海面上的水師操練。從此,人們便將鳳儀山稱為“煙樓”,一直流傳至今。鳳儀宮內還有副對聯:“歷觀對渡千帆影,曾顧復臺百練師。”描繪了蚶江作為閩臺對渡通商口岸、鄭成功收復臺灣前水師操練基地的盛景。
當年,鄭軍招募水軍,蚶江人薛祖武、林昌裔紛紛投效,并任水師將領。順治十四年(1657),林昌裔陣亡。順治十七年(1660),薛祖武率領蚶江兒郎隨鄭成功東征逐荷復臺,屯墾開發寶島。
筆者從蚶江鎮蚶江村薛氏族人朝旭處得知,薛祖武父母的墳墓,原本葬在蓮埭村,墓碑很大,比“中糧袋”還大,但上面沒刻半個字,原因是怕被清軍發現鏟毀,薛姓將其稱為祖墳,年年清明節都去掃墓,直至1958年被挖掉。如今,在蓮埭祠堂的門口還擺放著當年從薛姓祖墳挖出的門當。據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介紹,像這種旋螺狀的門當,一般都是祖上出過一定級別的高官才有這般規格的配置。而關于林昌裔的線索,筆者也在《錦江林氏五房宗譜》找到一些相關記載:“鄭成功部屬林昌裔,字曰錦,茂標次子,海上藩前將軍。生天啟癸亥,卒順治丁酉八月廿五日。”
除了這些以外,在泉州海交館現存有“國姓碇”,這是近年來從石湖海底打撈起的巨型鐵錨,長二米七八,重達1516斤,為四爪鐵錨。且漁民作業時,曾于石湖海底撈得“國姓瓶”(為陶制長形瓶,系當年鄭軍所用火藥瓶)。古書籍中亦有被稱為收復臺灣戰斗三勇將之一的吳英死守蚶江竹林坑的記載。上述充分說明蚶江當年曾為鄭軍據點之一。
守護千年“海絲史”
傳承不朽?;?/p>
在錦江外線2公里長的海岸帶上,與鄭成功相關的文物遺跡遍布(如水操寨、煙墩塔、國姓井、成功榕、兵營等)。從蚶江的一系列遺址來看,可以完整地體現鄭成功在蚶江駐軍和操練水兵的歷史,只是此前相關部門單位對這些遺址沒有足夠的重視,缺乏挖掘,并未形成系統的保護。
“文物厚重且珍貴,是我們共同的寶貝。”林錦欽是一名資深文保志愿者,作為石獅鄭成功研究會的成員,長期致力于鄭成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于文物保護,他深有感觸。他告訴筆者,錦江外線海岸帶優美的自然景觀、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文物史跡、迷人的風俗民情,孕育著以海洋文化、對渡文化、華僑文化為內涵的“海絲”文化,記載了蚶江與東南亞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通航通商的史實,再現了鄭成功水師在蚶江練兵渡海收復臺灣的歷史片段。保護和利用錦江外線海岸帶古跡和自然景觀,為研究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提供了翔實的依據,對于挖掘和豐富閩臺對渡重要史跡,留住海內外石獅人的鄉愁,發展石獅全域旅游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政府頻繁組織開展各種保護工作,2019年,在市政協深入蚶江鎮蚶江村、錦江村開展海岸帶文物史跡田野調研后,市政協從保護古跡景觀的角度提出應對方案,形成《加強保護與利用錦江外線海岸帶古跡和自然景觀》主席建議案。該議案得到石獅市委、市政府批示,時任市委主要領導親臨現場調研,要求調整設計思路,使“蚶江八景”中的“玉石思露”等自然景觀得以保存。同時,石獅的民間社會力量也形成了強大的合力,主動挺身,共同守護。近來,石獅鄭成功研究會與南安石井延平王祠管委會多次到錦江外線鄭成功水操寨遺址進行走訪,就如何保護鄭成功文化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目前,各界大力呼吁在鳳儀山規劃建設一座鄭成功文化公園,以此作為閩臺兩岸同胞的鄭成功文化交流平臺和石獅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倘若鄭成功文化公園可以建成,將與不遠處的五王府、忠仁廟,以及散布在錦江外線沿線村落中的寺廟、宗祠等文化遺跡,成為錦江外線上一顆顆閃耀的明珠,串聯起悠久動聽的蚶江故事。那些承載著歷史與記憶、溫情與故事的文化遺跡,也將讓人們的鄉愁有所歸屬,使城市的文化脈絡得以延續,為石獅海岸帶的繁榮和全域旅游注入活力。
?。愭烫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