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素有“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海濱鄒魯”“文獻之邦”等美譽,從唐以來的一千多年,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和海外貿易的繁盛,給泉州帶來多元文化的空前融合,也促進地方教育的興盛而人才輩出,使其成為東南文教之典范。至今,在泉州境內留下不少教育藏品和教育機構,代表了各個時期泉州的教育特色和發展歷程,展現泉州教育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如今的行實小學
物載文史 見證文化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中國古代教育自萌芽始,歷經多個階段,教育類文物作為教育演化、進步、發展的載體,具有珍貴的保護價值和收藏價值。
近日,友人向筆者展示一組老照片,其中包括行實小學舊址、錦江學校及育元小學舊貌,這些老照片的背后其實是泉州教育發展史相關的節點,是文化發展的見證,也是當時特殊時代背景下,社會各界賢達始終情系桑梓、持續為泉州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的有力證據。
自古以來,泉州在教育方面就碩果累累。據泉州市方志委此前的統計,在科舉時代,泉州僅進士就有2502人。唐以后,特別是宋元以來,伴隨中國經濟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貿易的興盛,文化中心也隨之南移,泉州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繁榮,文化教育也迎來鼎盛時期,人才輩出。宋代之后,泉州地方官府創辦州學,縣學也普遍設立,規制趨于完善。這個時期,理學家朱熹在泉州地區創辦書院,傳播理學思想,開辟自由講學、學術研究的陣地,受其影響,各地書院向多樣化發展。再后來,在救亡圖存的形勢下,泉州地區掀起創辦新學堂的熱潮,尤其是華僑紛紛在家鄉興辦新學,推動新式教育發展。
晉江最早的新式學堂
根據李顯揚和鄭天應《晉江最早的新式學堂》一文介紹,永寧行實小學是當時晉江最早的一所新式學堂。學校創辦人是清末貢生林登賓,其對永寧的貢獻極大。
1901年,林登賓受新思潮影響,在永寧西門外林氏祠堂創辦行實小學,開啟了一個家族百年興學的傳奇。行實小學創辦后,林登賓任校長,校董會由旅菲永寧林氏宗親會的林登概、林允柱、林登榮、林朝助組成。創辦不久,學生由原來的100多人猛增到200多人,學校在晉江一帶頗有名氣。1916年,林登賓支持女兒林朝素創辦競新女學。當年,畢業返鄉的林朝素果敢地開辦晉江女子學校之先河,創辦了當時晉江第一所女子學校。學校在林朝素的影響、帶動下,成為當時新文化和宣傳婦女解放的中心。
行實小學和競新女校向來有愛國傳統。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林朝素與盧文理等人組成宣傳隊,連續7天在永寧、沙美等村舉行演講會,宣傳愛國思想。后來,抗日戰爭爆發,學校更是積極開展抗日宣傳。1940年,因校舍被燒毀,學校停辦,學生并入行實小學。抗戰期間,僑匯中斷,學校由縣政府接辦,改名為“永寧中心小學”,直至1946年復名。1952年,行實小學、永明、育元、朝霞、涵镕等5所小學合并為永寧中心小學。
值得一提的是,林朝素的兒子李亦園,后來也成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泉州市政府授予林朝素一家“教育世家”稱號。
永寧行實小學創辦至今已100多年,培養了一批批革命志士,在石獅近代革命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我們紀念。此外,在當時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石獅興辦新學蔚然成風,出現錦江學校、教會學校、愛群學校等新式學堂。現今它們有的或已與其他學校合并,有的仍身處深街老巷。如今,這些學校仍以獨有的滄桑氣息,令匆匆過往的行人不禁駐足凝視,百余年前的瑯瑯書聲仿佛再次響徹,與現代教育碰撞出新的火花。(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