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祭祀大典——樂舞表演
祭典樂舞是圍繞三獻為中心,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五個樂章,《三獻》樂稱《海平》、《和平》、《咸平》,由男女歌生合唱。舞備八佾,由男女舞生各三十二名組成,分別秉羽和執龠,是古代最高規格之文舞。
媽祖祖廟祭祀文化的祭器與儀仗
祭祀媽祖,是媽祖信仰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民間供奉媽祖的主體是漁民和船工,用海產品供奉媽祖是漁民的特色,一些罕見的大蛤殼、海螺殼,大龍蝦殼等,都作為供品稀薄年陳列。大小節日慶典,還會用面粉蒸制各種象征水族或其他神獸的供品。在許多宮廟中還藏有為數眾多的船模,這是航海者和船工們奉獻給媽祖的供品。一是祈求航船能受到媽祖的護佑;二是征詢媽祖神靈的意愿,然后動工造船。媽祖的供品中,往往還有形式多樣的繡花鞋,名為“媽祖鞋”,以示各媽祖求子。
媽祖廟中的神龕,供桌及燭臺、香爐、鐘磬、鼓號和其他祭器,都是媽祖信仰的文物。莆田地區的漆金木刻工藝,普遍用于這一帶媽祖廟的神龕及供桌的制作,不僅雕工精細,構思奇巧,且金光閃爍,令人世人炫目。至于供奉媽祖的各種祭器,如盤龍燭臺,果盒、饌盒等也都是漆金木刻的珍品。在這些宮廟中,媽祖神像的裝飾也極為華麗,有精鏤細雕的銀冠、銅冠、絢麗多彩的龍袍、霞帔、珠靴及朝珠、玉圭等。
媽祖祭祀大典——特色服飾
臺灣祭典文化概覽作為一個移民社會,祖先崇拜、葉落歸根的觀念是臺灣人所共有的,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臺灣,家家戶戶都供奉著祖先的靈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節日,都必須先祭祖問安。而續祖譜和傳統的祭祖儀式等,仍在臺灣民間一代一代地傳繼著。
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誕辰日,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居民信奉的水神。相傳媽祖常往來于海上,解危救難,因此航海的人都信奉她,稱之為保母。清康熙三十三年,一位名叫樹壁的和尚從福建蒲田縣的湄州奉媽祖神像渡海來臺,并在北港建立了一座小寺奉祀媽祖,從此媽祖在臺“安家”。由于臺灣四面環海,大陸居民渡海移民臺灣時,多覺受到媽祖的庇護,而且臺灣有許多人以捕魚為業,因此信仰媽祖的人很多。現在全臺的媽祖廟總計達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宮香火最為旺盛。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生日,從正月起,信奉媽祖的善男信女,便紛紛從全臺各地涌入北港的朝天宮,掀起盛大的為媽祖過生日的進香活動。
整個進香祝壽儀式莊嚴、隆重、熱鬧非凡。香客們滿心虔誠,長途跋涉前來進香,祭品堆積如山,香煙繚繞,鞭炮聲不絕于耳,酬神戲目讓人目不暇接。進香的最高潮是農歷三月十九、二十日北港媽祖繞境這一天。上午9時整,人們抬著媽祖神輿,在震耳的鞭炮聲中,開始一年一度媽祖繞境巡行的盛大慶典活動。媽祖在“千里眼”將軍和“順風耳”將軍的護駕下,繞行于北港鎮的大街小巷,神輿所經之地,家家戶戶門戶大敞,擺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驅邪逐怪。巡境隊中,獅陣、宋江陣、大鼓陣、八家將等,各自擺開陣頭,表演拿手好戲。由各商業團體、鄰里承租的各式藝閣,也游行街頭,古裝的、時裝的、靜態的、各式各樣的藝閣,令人眼花繚亂。進香的人、看熱鬧的人把廟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