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研討會由國家海洋局宣教中心、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華媽祖文化研究院主辦,多位福建莆田領導及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出席,暢談“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關系、共贏之道。
福建莆田市委副書記陳立華致辭
福建莆田市委副書記陳立華致辭說,媽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守護神。作為媽祖的故鄉和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莆田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留存有許多與“海絲”有關的文物古跡及文化,尤其是媽祖文化。媽祖文化在宋代已成為主流文化,到了明代,媽祖信仰更隨著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而廣為傳播。至今在“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仍分布著數量可觀的媽祖廟,形成了“凡有華人華僑所到之處,凡江河湖海流經之域,皆有媽祖香火傳播”的世界性文化現象。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標志,其“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內涵和“平安、和諧、包容”的文化特征,與“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諧之海”的中國海洋觀互相契合。媽祖文化的精神理念,與旨在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不同族群之間溝通共贏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精神有著內在共通的文化邏輯,必將在其中擔當起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因而備受高層重視和各方關注。當前,莆田市正緊抓機遇,認真貫徹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中央領導指示精神,做好媽祖文化文章。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研究員沈陽發言說,媽祖文化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認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平民的文化,他最開始就是一種從真正民間產生的一個神,大家對媽祖的崇拜是一種對祖先的崇拜,是深入民心的。大家都說“只要有水的地方、有海的地方、有華人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媽祖”,媽祖文化要國際化才可以體現媽祖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學部委員王震中發言說,“一帶一路”是我們國家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這個發展戰略既關系著我們國家的經濟,包括國際格局的發展,也包括了我們文化的建設和文化的傳播。媽祖的精神有三點,第一點是仁愛,第二點是立德,第三點是行善,這些東西我們看實際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最優秀的部分,而且還是儒釋道的融合。此外,媽祖文化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色,還是跟海洋文明結合起來的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學部委員鄭曉筠發言說,媽祖信仰最主要的特點我覺得就是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海洋精神的代表。媽祖文化實際上是世界性的,不是具有區域性的特點,是超越莆田,超越了福建,是國家層面上的海洋文化的象征,更是具有一種全球文化的一種象征。在全球的命運共同體的打造過程當中,這個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文化使者。在對外交流方面,我們最應該重視的還是經濟貿易,要本著互利互融,互惠互利,互聯互通的原則進一步把全球華人團結在媽祖文化產業上面。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向勇發言說,媽祖文化是東方式的海洋文化,區別于西方的海洋文化,我覺得它是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相遇的結合的一種民間性質,體現了東方式的海洋文化。第二,媽祖文化的傳承創新要與中國人面臨現代化建設的生活方式的重建相融合。第三,媽祖文化的對外推廣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能夠連接外部市場。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書記唐金楠發言說,我們的劣勢是媽祖文化是很好的文化IP,經過歷史的檢驗,但是我們現在掌握的資源并不排他。他建議說,第一,要建立一整套的傳播機制和傳播的思路,這種傳播的核心是一種價值觀的凝聚;第二個,就是我們應該用一種眾創或者是有創新創業思維的這樣一種方式來推進媽祖資源的打造;第三個,應該有一種協同發展的思維來推動幾個平臺的建設。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韓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海洋發展研究院學科負責人曲金良發言說,絕對不能把媽祖文化僅僅看作是一種地方文化,一種民間文化,一種信仰文化。我們要強調對媽祖文化的定位,它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信仰,不是一個地方的信仰。它也是老百姓文化,在今后媽祖文化的推廣中要發揮好老百姓的主體作用。
臺灣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博導、全球創新創業中心主任,高端外國專家、閩江學者講座教授董澤平說,媽祖文化能夠扮演一個凝聚全球華人中華文化的關鍵,就是華人普世的價值。媽祖文化要更生活化,需要結合幾個方面,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式是一個好的方法。我們可以讓媽祖文化跟互聯網結合,加各種新的元素進來。
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文化處副處長、研究員劉家沂發言說,推廣媽祖文化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立足于國內現有的文化交流平臺,結合海洋雙邊多邊的國際活動,利用涉外的海洋論壇研討會,精心設計一些策劃的議題拓展海洋文化交流的內涵和空間。此外,要加強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文明的研究,充分發揮我們國內的高校智庫和社會研究機構的作用,深入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沈望舒發言說,中國需要加強“講故事”的能力。我們還要把莆田乃至中國變成一個全域性的,可以讓海外人非常羨慕,能夠讓本地人自豪的一個祖源,要把媽祖變成一個供應鏈,一個價值鏈,某種程度上的產業鏈來培育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姜波發言說,媽祖的信仰體現了文化多樣性的一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朱昌榮發言說,媽祖文化的關注點有三,第一個是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第二是媽祖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關聯;第三是媽祖文化所體現的“海絲精神”內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外關系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萬明發言說,媽祖文化的研究如何推進,應該有一個整體互動的概念。
北京工業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教授王國華發言說,莆田人應該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和精神,開放共享、跨界融合、互聯互通。我們在傳播媽祖文化的時候,要用新的技巧和新的方式。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工程師朱偉發言說,媽祖文化怎么樣去吸引年輕人,我覺得完全可以建設一個社交平臺網絡社區。(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