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流行于漢文化圈內上千年,是一種源于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與關羽、岳飛一樣,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圣化了的歷史人物,她姓林名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一位民間女子。
傳說中,媽祖出生當天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滿屋紅光,晶瑩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由于自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故取名林默。她熟悉水性,能駕云飛越大海,拯救海難,在湄洲灣海域遇風觸礁蒙難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善觀天象,預知天氣變化,能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她還精研醫理,能用草藥為人治病,救人防疫減災。
她的志向是終生以慈悲為本,以濟世救人、揚善除惡為己任,故而矢志不嫁,連父母也不得不順從她的意愿。28歲時,于重陽節前一天,林默告別家人,直上湄峰峰頂,化作一道白氣,沖上天空。此后鄉親們便時常看到她顯靈,或盤坐于云彩霧靄間,或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拯救遇難的漁民,于是就在她升天之處建成祠廟,尊稱她為“媽祖”,虔誠敬奉。民間也有“林默是在拯救海難時不幸遇難”的說法。
有關學者認為,媽祖信仰的產生和遠播是北宋以來中國海事活動頻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傳的必然結果。北宋時期,中國航海業已日益發達,福建沿海已開始成為航海轉運的一個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風巨浪的襲擊,航海人普遍產生了祈求神靈的迫切心理,媽祖信仰便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受陰陽學說的影響,古代中國人認為水神應屬女性,而媽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在當地士宦的提議和倡導下,朝廷也頻頻給予媽祖賜封,媽祖的地位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圣稱。
隨著媽祖從一個民間女子逐漸演變為“天后”、“天上圣母”,媽祖信仰也逐漸從湄洲島走向全世界,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洲祖廟也很快成為媽祖文化的圣地和海內外媽祖信眾崇仰的中心。此后千年,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紛紛創建媽祖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奉者近2億人,近年來,專程到湄洲媽祖祖廟祭拜的信徒年均已達百萬人次。
臺灣地區是媽祖信徒集中的地方,目前島上有大小媽祖廟800多座,信眾逾千萬,每年專程到湄洲媽祖祖廟祭拜的臺灣信徒均在10萬人以上。
有關學者認為,不同人群對媽祖這位歷史人物的一致認同,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及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贊美。媽祖文化的內核如熱愛祖國、熱愛和平、除暴安良、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無私無畏、甘于奉獻等,凝聚了中華傳統美德,值得大力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