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運用媽祖文化杠桿推進閩臺經濟的交流與合作
影響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環境、自然稟賦和政策機制,其中媽祖文化在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中發揮著杠桿的作用,在政策機制不變的情況下,媽祖文化的影響力越大,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的成效就越大;如果在政策機制和媽祖文化影響都是趨優的情況下,對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影響將產生幾何倍數的增加,作用的成效就十分巨大。由此可見,媽祖文化的杠桿作用在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中,起著“四兩拔千斤”效果。那么,這兩個變量,就需要在實踐中認真加以把握和解決。
(一)提升媽祖文化的影響力
媽祖文化滲透到閩臺區域經濟增長的各類因素的作用過程,并在整合閩臺經濟中表現出來。對于福建來說,要注重提升和發揮媽祖文化的影響力,在文化認同、文化交流、文化創新和地方營銷上做足文章,善于運用媽祖文化的杠桿作用,在推進閩臺經濟合作中實現經濟跨越發展。
1、媽祖文化的認同是推進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因素
文化認同是對共同文化內涵的確認,它是一種可以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個人團結起來的內聚力。文化認同是區域內經濟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對于跨越行政區域的更廣泛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文化認同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區域經濟合作需要兩方面的基礎:一是經濟基礎,即區域市場體系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城市體系與區域分工;二是政治與文化基礎,即基于行政的區域整合或基于共同文化特征的區域性認同。這兩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缺一不可。閩臺經濟合作與媽祖文化的認同密切相關,沒有媽祖文化認同的黏結,閩臺經濟合作也就難以整合。
這也可以從在莆臺商的投資實證中得到體現。從赴媽祖故里謁祖進香到在莆田投資興業,這是許多在莆臺商走過的共同之路。莆田市自1987年批準首家臺資企業以來,至今已累計批準臺資企業406家,總投資7.84億美元,合同臺資7.17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4.86億美元,分別占全市“三資”企業總數、投資總額、合同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的25%、14.6%、15%和14.8%。臺資已成為莆田市利用境外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全市利用外資中居香港之后占第二位。臺資企業在莆落戶,促進了莆田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許多在臺灣行之有效的經營理念、管理制度、行為模式在臺資企業和內資企業中都可以得到運用和推廣。這是文化認同促進閩臺經貿合作成功的一個典型案例。從上述的案例分析,凸顯了媽祖文化認同的地位。而如何強化媽祖文化的認同,必須處理好文化認同的三個問題:
認同的基礎。福建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臺灣原住民實際上最早是我們閩越人。臺灣同胞中祖籍在福建的占80%以上,可以說臺灣的歷史也是閩人的移民史、發展史。臺灣的媽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種“移民”文化,是一種“植入”,隨著部分閩粵人移居臺灣,他們原有的媽祖信仰亦隨之帶來。臺灣漢族民眾“在某種程度上是通過媽祖崇拜這樣一條文化紐帶,來體現自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在中華民族中尋找自己的‘根’”。這種“尋根”的信念,使媽祖信仰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并使之得以長期延續下來。胡錦濤總書記親臨福建考察工作,特別關注“深深地扎根在臺灣民眾精神生活當中”、“福建的豐富資源之一”和“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媽祖信仰”。
認同的內容。媽祖文化經歷了上千年的演繹,構成了信仰區的文化底色和族群特質。媽祖文化的認同就是對媽祖文化內涵和精神的認可。當前,隨著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熱絡,要求在媽祖文化研究的內容上要有新拓展。一是媽祖文化研究要體現共同理想,閩臺文化的共同認可,必將是閩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先導。二是媽祖文化研究要體現道德操守,著眼于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人們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負責任的公民;著眼于人文關懷,促進人際和諧;著眼于培養社會誠信觀念和規則意識,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三是媽祖文化研究要體現時代主題,不斷賦予其內容的時代性,有利于拓寬文化認同的空間與基礎。在研究的架構上,要堅持政府主導行為與民間自發行為相結合,依托高校、研究機構設立媽祖文化研究中心,提高學術性、權威性和認可度。要充分發揮中華媽祖交流協會的作用,舉行高層次的、有專家、學者和從業人士參與的“媽祖文化論壇”,在交流中認同,在認同中交流。
認同的方式。媽祖的發祥地在莆田湄洲,世界各地的媽祖廟都是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出去的。媽祖信仰擴散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分靈”、“分香”關系及“進香”儀式關系,正是這種掬火刈香儀式,經由象征性的儀式將移民與移民的原鄉聯系起來。長期以來,臺灣許多媽祖信眾把親自到湄洲祖廟省親認祖、頂禮膜拜當作平生一大夙愿。隨著閩臺交流機會的增加和宗教政策的落實,客觀上為臺灣民眾來大陸尋根謁祖提供了政治環境。眾多的臺胞來福建進香朝圣,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女神的朝拜,更是根在福建、祖在大陸的情結體現,同時也是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認同,反映了兩岸“人同根”、“神同源”、“文同脈”的事實。
2、媽祖文化的交流是推進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途徑
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1987年10月,“媽祖千年祭”吸引了海峽兩岸10萬多名媽祖信眾參與活動,這次活動推動了臺灣決定開放部分臺胞赴大陸探親。1989年5月,臺灣宜蘭蘇澳南天宮組織224位信眾分乘20條漁船護送媽祖神像從海上直航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打破了兩岸隔絕40年不通航的局面。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媽祖金身巡游臺灣102天、19個市縣,駐蹕35個宮廟,接受臺灣媽祖信眾1000萬人次的朝拜,臺胞稱之為“千年走一回”的世紀之行。2004年6月,媽祖文化發祥地莆田市組織79套、161件媽祖文物赴臺參加湄洲媽祖文物展,是大陸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媽祖文物赴臺展出活動。2006年5月25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首次在湄洲島舉辦“兩岸情緣”主題演出活動,吸引臺灣媽祖信眾及在莆臺商2000人觀看演出。2006年9月,臺灣媽祖聯誼會組織50家媽祖廟、4300多名媽祖信眾與在大陸的2700多名臺胞一起,匯成7000多人的謁祖進香團,是迄今為止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最受關注的臺胞赴大陸參加的媽祖文化交流活動。2007年5月,福建東南電視臺在在臺中縣舉行“媽祖之光”大型演唱會,現場觀眾達5萬多人。2008年4月,東南電視臺再次赴臺舉辦以媽祖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演唱會,并首次赴臺南進行演出,進一步擴大兩岸的媽祖文化交流。此外,兩岸舉辦的大型媽祖文化學術雙向交流活動多達數十次。莆田市也組織了16個團組、325人次赴臺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迄今二十多年來,約有150多萬臺胞赴莆田湄洲島朝拜媽祖。現在,每年前往湄洲島朝拜媽祖的臺胞信眾達10萬多人次。目前,兩岸互通之中最恒定及次數最頻繁的就是媽祖信眾之間的媽祖文化交流。
3、媽祖文化的區域營銷是推進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手段
從福建的地域文化分析看,具有影響力的是三大文化:即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這三種文化都有其主要傳播區域,雖然也有交叉,如果在沒有前提的情況下,誰重誰輕就無法評說。但如果從促進閩臺文化交流,進而推進閩臺經濟交往與合作的前提來看,臺灣的媽祖信眾眾多,臺灣島就有大小媽祖廟1000多座,信眾1600多萬人,占臺灣人口的75%左右。誠如郭俊次先生所言:“臺灣島即是媽祖島”。現實中,媽祖文化更是深深地滲入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成為島內唯一能夠超越族群意識、區域界限、社會階層的主流民間文化。而且,媽祖文化的顯著特征,就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而要探索閩臺海洋文化的特點,就一定要探索閩臺民眾信仰的媽祖文化,從而才能探索閩臺文化的精神。顯而易見,媽祖文化在對臺關系,特別在閩臺經濟交流與合作上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福建的特色在對臺,優勢在對臺,潛力在對臺,影響在對臺。應該無可辨駁地將媽祖文化定位為福建的主題文化,而作為媽祖文化發祥地的莆田市必須明確定位為“世界媽祖文化交流中心”,只有這樣才能找出臺商的“需求的共鳴點”,才能在臺灣產業西進轉移中不會落空,實現產業對接升級,達到閩臺經濟融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