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哲學渠道——親善友愛公平正義
媽祖文化所蘊含的哲學精神對民眾有著強大的向心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信眾去競相追隨。親善友愛、公平正義,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來所傳承下來的文化內核。生于海邊,長于海邊的林默娘具有高超的駕船技巧,且聰明靈惠、樂于助人。縱觀其短暫的一生,都在行著善事,積著善德。儒家主張“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人”,林默娘一心向善,關于她見義勇為,救助海難的助人故事不勝枚舉:“鐵馬渡江”、“神姑鎮魔”、“掛席泛槎”、“化草救商”、“斷橋觀風”、“庇佑漕運”、“旱情解救”、“圣泉救疫”、“禱雨濟民”、“靈符回生”等。這些故事的傳播無不體現著人們趨善向善的人性本能。除了與人為善、真誠待人之外,懲惡揚善也是也是媽祖文化所宣揚的核心觀念之一。宋朝時期的“紫金山助戰”、明朝的“擁浪濟師”、清朝時的“助風退寇”,還有“禱神起椗”“涌泉濟師”“蔭護冊使”等神跡軼事,無不彰顯著這位媽祖娘娘所秉承的疾惡如仇、公平正義的道德原則。
媽祖文化哲學的思想其實是世人對事物認識的高度總結和概括,通過樹立一個近乎完美的文化思想傳播者的形象,在受眾心中產生“威信效應”①媽祖形象的塑造,體現了人們美好而樸素的生活愿望,所推崇的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逐漸被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所接受。
五、科技渠道——依托傳媒廣泛拓展
傳播媒介是社會文化信息傳播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而傳媒的形成和發展,自始至終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每一次技術的創新,都有效地推動了文化思想的傳播和延展。媽祖文化的傳播同樣歷經著媒介的變遷,從傳統的口頭傳播和文字傳播,再到今天對于新媒體的利用。與媽祖文化相關的文學、藝術資料和文獻被得以大批量復制,通過語言、文字、圖像、聲音等符號形式,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前所未有的龐大之勢展現在受眾面前。正如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所講:“大眾媒介既是了不起的信息增殖者,也是信息的很長的輸送管------傳播機器能夠收集大量信息,能很快增殖和被及其廣泛地利用,以致使控制和擴散信息的能力出現了量變,聚集了人數的注意力。”[4]大眾傳媒降低了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所需要的門檻,讓人們更加立體、便捷地認識到媽祖精神文化的內涵。
媽祖文化的傳播因媒介的更新而日趨繁盛。而網絡時代的媽祖文化思想的傳播又有了新的強大的動能,在虛擬的“電子空間”②中,媽祖文化思想的傳播和交流的空間更大了,各種網頁、論壇紛紛開放,海西文化信息網、福建東南新聞網——媽祖之光、湄州媽祖祖廟官方網站、中華媽祖網、媽祖城網、福建省情資料庫地方志之窗、泉州天后宮網站等等。網絡作為新世紀最有發展潛力、最先進的世界性信息平臺,使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無拘無束的據守著自己的一方話語空間,主動參與構建自己對于媽祖文化的理解,網民可以在這個交互平臺上隨意地瀏覽,并且在同別人的交流過程中,體現了文化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和雙向性。
結語
媽祖精神文化的思想是十分豐富的,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通過對信息多種精神傳播渠道的構建進行歸類和探析,有助于我們更加廣泛、有效地傳播其文化思想,讓這位海上女神成為人們心靈上的依托,像一簇永不熄滅的道德之火,照亮人們的心路航程,讓她所傳遞的樸素而溫暖的哲學理念成為我們心靈永久的家園。
注釋:
①“威信效應”是指傳播者個人或群體的權威性、可信性對受眾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參見邵培仁:傳播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12)
②“電子空間”是一種全球聯網的、電腦支持的、多維的、人工的或者聽到的食物既不是物質的事物,也不是物質的事物的影像,而是由數據或者純信息構成的事物形式上的特征和行為“(參見Benedikt,M.(1991).Cyberspace:Someproposals.InM..Benedikt,ed.,Cyberspace:FirstSteps,PP122-123.Cambridge,Mass:MITPress.)
參考文獻
[1]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6
[2]邵培仁:傳播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0
[3]文藝的大眾化魯迅全集[M].第七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49
[4]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陳亮周立方李啟譯:傳播學概論[M].新華社出版社1984:17
本文為福建省高校服務海西建設重點項目“媽祖文化傳承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8HX01)
福建省教育廳“媽祖文化資源及開發利用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2009HX08)(作者: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