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臺灣人普遍信仰媽祖,卻很少人知道鄭成功來臺后,主要的民間信仰是玄天上帝,從玄天上帝轉變成媽祖信仰,是清朝刻意操作的結果。
玄天上帝和媽祖都屬于海神,早在漢代就是閩南人的北極星方位之神與守護航海的水神。臺灣先民渡海時,以北極星作為航線指標,安然抵達臺灣后,自然會崇拜玄天上帝。
到了明代,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因玄天上帝保佑而打敗元朝,因此在南京建廟奉祀。當時民間很多人拜玄天上帝,明太祖也想要借此收攬民心、鼓舞士氣。
鄭成功是借著海上武力崛起,加上故鄉泉州南安縣信仰玄天上帝,因此很自然地祭祀玄天上帝,臺南延平郡王祠原藏有“鄭成功披發仗劍圖”,“披發仗劍”是玄天上帝塑像的基本形貌,鄭成功心理上可能以北極星自居,可見玄天上帝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鄭成功趕走在臺灣的荷蘭人后,明鄭的諮議參軍陳永華為革除荷蘭人所留下的基督教信仰,積極興建漢人寺廟,其中以玄天上帝廟和關圣帝廟最多,還有保生大帝廟、觀音寺等各種廟宇,就是沒有媽祖廟。
清朝靠騎射得天下,原本沒有注意航海神祇媽祖,首次注意到媽祖的威力,是在1680年元月,清朝將領萬正色率領的2艘大船被明鄭水師副總督朱天貴擊沉。隔月,萬正色和明鄭水師總督林陞在崇武(位于福建惠安縣)對決時,突然海風大起,林陞下令全軍退到金門料羅灣。
在廈門的鄭經以為林陞大敗,趕緊將陸軍主帥劉國軒和他的軍隊從觀音山(位于廈門東岸)調回防守,造成陸軍軍心動搖;清軍趁機發動攻勢,廈門人心惶惶,百姓攜家帶眷逃離,鄭經只好撤離廈門,退到澎湖。
萬正色將這次勝仗歸功于那場突發的海風,認為是媽祖顯靈庇佑,上奏后,康熙皇帝派官員到福建冊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圣母”,是清朝廷第一次對媽祖表達尊崇。
萬正色發現當時臺灣和澎湖軍民有不少人信奉媽祖,開始以“克復廈門,神靈協助”為號,對明鄭水師展開心理攻勢。與媽祖同鄉的朱天貴撤退臺灣時,率眾投降清朝,使鄭軍損失了1/3水師軍力,算是清朝運用媽祖信仰的成功策略。
3年后,清朝廷起用施瑯為水師提督,負責攻打臺灣。施瑯家族原信奉玄天上帝,但他奉命征討臺灣,卻充分運用媽祖信仰的力量,與他的戰功劃上等號。
當時攻臺主帥吳英是莆田人,莆田人在軍中勢力很大。施瑯先以莆田平海作為海軍基地,取“討平海逆”之意,并運用媽祖家鄉的民力民氣;接著親自率領各陣營將領到福建湄州天妃宮向媽祖致謝,捐錢重建媽祖的梳妝樓朝天閣,以獲取信仰媽祖的福建、廣東沿海居民認同。
施瑯在澎湖大敗明鄭的劉國軒,鄭克塽投降滿清后,施瑯隔年班師回福建,上奏請求敕封媽祖,提到媽祖神跡:在澎湖攻敵時,部將們都看到媽祖仿佛在上方,又像在左右。平海的人也說看到媽祖神像的衣袍濕透,深信是媽祖顯靈助戰,而且媽祖早有預言:“21日必得澎湖,7月可得臺灣。”
康熙皇帝因而在湄州島建天妃廟,媽祖再被升級,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是清朝廷第二次對媽祖表達尊崇。施瑯也順著旨意,率領征臺將領捐出薪俸,將臺南的寧靖王府改為大天妃宮,1720年,大天妃宮改名為大天后宮,成為臺灣奉祀媽祖的首廟,此時媽祖逐漸取代玄天上帝,成為臺灣人民信仰的主流。
媽祖文化信仰從此獲得清朝廷鼎力扶持,如日中天快速發展;加上福建和廣東移民大量涌入,各地紛紛建立媽祖廟,建了媽祖廟的地方,即代表著清朝政權掌控所在。
簡言之,清朝廷先是以媽祖替代明鄭奉祀的玄天上帝信仰來籠絡民心,后來又多次借媽祖顯靈幫助清軍的神跡,應付在臺灣發生的民變,強化清朝統治是順應天意,以鞏固政權。
除了政治因素,臺灣的媽祖信仰更因商業活動而興盛,各地媽祖廟附近自然而然發展出市集。清代臺灣商業主導者是經營臺灣與大陸兩岸貿易的“郊行”,郊行為祈求往來臺灣海峽的船只在風濤險惡中人貨安全,奉海神媽祖為“行神”。隨著郊行遍及臺灣南北重要港市,媽祖信仰也日趨鼎盛。
各郊行除了是總批發商、進出口貨商、同業聯合公會,更有神明會的功能,非常注重祭祀。每年農歷3月23日媽祖祭典生日,各地郊行會舉行大祭,由郊行領袖擔任主祭者,祭祀后舉行會議,商定公共事宜,最后獻戲娛樂神明,并借此聯系感情,鼓勵同業團結,禁止惡性競爭。
經過清朝廷計劃性宣揚與祭祀、加封號、賜匾額、建廟宇,臺灣人更虔誠篤信媽祖,福建與廣東移民在共同信仰下,逐漸融為一家人;加上商業活動的推波助瀾,媽祖信仰從此蓬勃發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