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虎頭崖港口碼頭東南側,曾經有座天后宮,占地面積約有千余平方米。天后宮又叫媽祖廟,但當地最喜歡的稱呼是海神娘娘廟。香火極盛,尤其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為慶賀娘娘誕辰,各地商賈、船家紛至沓來,舉行盛大的廟會,一連三日,請戲,祭海……而今,盡管此廟早已蕩然無存,但媽祖文化依然根深蒂固,人們依然延續舉辦廟會的傳統,請戲,祭海,樂此不疲。
據虎頭崖村的老人們介紹,娘娘廟坐北向南,正殿三間,硬山式建筑。殿內佛龕雕有娘娘坐像,兩名侍女分站左右。面前是供桌、供器、供品;兩邊的墻壁上,繪著神燈引航和娘娘救人的故事。大殿臺基周圍均系花崗巖條石包砌,兩側的廊房里,塑有千里眼、順風耳和巡海夜叉等護駕站班。院中有香爐,東南面的鐘樓里,懸著一只四五百斤沉的大鐘。
娘娘廟興建于哪年?何人主持?無人說得清。可就這時,有人在臨海懸崖發現了一塊殘碑,它嵌在陰溝出水口的下方,因風雨剝蝕,有些字跡已漫漶不清,加上砌塊覆蓋,斷斷續續為:“有古剎……德也。萊郡西原社有虎頭崖焉……黎庶咸集,商船往來……故王輝山同眾善等……天后圣母宮殿于此也……光緒十一年歲次乙酉年”。由此得知,虎頭崖的媽祖廟,原來是由王輝山帶頭募捐,發動“同眾善等”慷慨解囊,于1885年建成。至于王輝山何許人也?我們姑且認定他是南方富商,受過海神娘娘的恩德,許過建廟之承諾,于開埠不久的虎頭崖還此宏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