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寒風刺骨、扎實陰寒,疫情的來襲讓一切仿佛都停滯不前。看著街上迎風而舞的紅燈籠,稀稀疏疏的人低頭走過。不禁感慨萬千,年味兒似乎越來越淡。日子一天天地接近除夕,盡管家里擺滿了年貨、蘭花,貼起了春聯,我心里卻越發覺得這好似與我小時心心念念的春節不同。
直到那天,我回到我的老家永春湖洋看到了“請火”。
恰是暖冬的清晨,陽光穿過微風驀然地灑在人們的身上,滿是潤澤。大祠堂前早已按習俗規矩擺好了八仙桌,上面整整齊齊放置著各種供品。刻上“佛”字的香爐里,香并未時時更換,早已積滿厚厚的、帶有信仰寄托的煙灰。香頭閃爍,蠟燭熠熠,蘭花搖曳……還有和我一樣很多在外的游子用相機記錄下這一民俗景觀。
老早就聽到樂隊的聲響,大家奔跑到街口等待著。志愿者穿著統一的、繡著各房名稱的紅色馬甲忙于隊伍中。隨著人工炮的一聲巨響,小鼓、大鈸、銅鐘、銅鑼等各種樂器齊齊鳴奏,一條條的長龍隨即出現,時而隨著鼓樂擺動高傲而精致的龍頭、蜿蜒而曲折的身軀,一場帶著濃濃民俗氣氛的盛會,在鄉村里熱鬧舉辦。喧鬧的街上涌動著人們對幸福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對信仰的執著。
火,從原始社會以來,就帶給人們希望。所有的情感寄托和信仰渴望在這場盛會中凝合。這片充滿靈氣的土地上孕育了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而鄉村里舉辦的這場盛會成為慶祝新年的獨特方式,寄托著對新一年風調雨順的愿景,其既是閩南年味的彌散,更是傳統民俗的賡續。對我而言,這場民俗盛會更是維系年味兒的一個平凡卻又隆重的儀式感。(劉昕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