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希望節日快點到來,就能吃到各式糕點。花包,是閩式糕點中一款經典婚慶食品,它的寓意格外吉祥美好,一來“花”的發音同“發”,且是面團發酵制成,寓意著家族興旺發達;另一方面,花開既代表富貴,又暗含“開枝散葉”之意,蘊含著希望媳婦為夫家多多生養。在晉江永和一家花包店,熱氣騰騰的大花包剛擺上架,便引來喜食閩南傳統風味的老少“吃貨”們駐足解囊。
據長輩們介紹,依照閩南的傳統婚俗,納彩的禮物中,除金器外,花包和鮮花最重要,其數量也是最多的。現在生活條件寬裕,男方備辦花包的數量自然不會少。而在過去,嫁女的人家分送親戚和厝邊花包不僅是禮數,花包數量的多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親家的身份高低和富裕程度,因此女方家大多希望男方能多做花包,只是普通的男方家庭則可能出于開支考慮不愿做過多花包。據說,還常有親家之間因為花包數量相爭不下,甚至因此拖延婚期,可見花包在閩南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
傳統大花包輕的有九兩,重的有近兩斤,有時候根據客人的要求,還可以做得更大。因大花包由面粉發酵而成,加入紅糖蒸制,有些經濟富裕的大方人家還特別定制有紅糖、紅豆、芝麻、冬瓜糖做內餡的花包,以期讓親鄰祝福建家立業的新人,今后能大發大富貴,合家合族興旺發達。“現在很多人都健康飲食,不喜歡太甜,所以有的人在定制的時候,總會吩咐花包里不要下太多的內餡。”永和花包店的老板娘告訴筆者。
花包蒸熟出籠后,或蘸食用紅粉印成多角形花瓣,或貼上印有花開數瓣的油皮紙,或者印上一個喜字。物資緊缺年代,大花包甜香綿軟,既沾喜吉氣,又是果腹佳品,當早餐、做茶配都很合適。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