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出石室,可以看到巨石一旁還刻有《岐山石室記》,撰文人蔡烈,全文如下:
岐山石室記
鶴峯子蔡烈撰
岐山之下,有二隴:左簡齋墓,右敦野墓。墓后有石室,則蔡子一珅,效古廬墓之室。嘉靖壬子開。上僅片瓦,中可十筵。壁立千仞,環抵雙江。奇峰決眥,滄海豁目。漳之大觀乎!一珅,字子孝,后吉人也。
據漳州史料記載,蔡烈(1479-1558),字文繼,龍溪人(今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蔡坂后吉社人),少時為庠生,從師晉江蔡清,后又受學于莆田陳茂烈。
明嘉靖年隱居,其隱居鶴鳴山(漳州云洞巖)白云洞講學,時四方名士訪道問業接踵而至,學者稱他為“鶴峰先生”。所著有《孝經定本》、《大學格物致知傳》、《道南錄》、《朱子晚年定論》、《諸儒正論》、《大儒粹言》、《讀書錄》等若干卷。《漳州府志》卷四十一載有蔡烈《初入鶴鳴山作》。
事實上,岐山和云洞巖均屬同一山脈,而且相距不遠,在這里,也曾多次留下鶴峰先生的足跡。(海峽導報記者 蕭鎮平 盧紫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