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勝境”石刻出現殘損
沿枷棕樹下的石階向前緩行,一塊破損的崖刻突然出現在半路,只見上面寫著“伏虎□境”,第三個字已然不見,第四個字左上部也缺了一角。“這就是蔡襄親筆所題的‘伏虎勝境’碑,可惜已經殘損。”虎巖寺的住持釋祥清不無遺憾地說道。
據介紹,蔡襄是北宋仙游楓亭人,官至端明閣大學士,曾兩任泉州太守,并主持修建了聞名于世的泉州洛陽橋。蔡襄是泉港峰尾盧家的外甥,幼年長住外祖父家,曾與其年紀相仿的舅父盧錫在虎巖寺中一起讀書習文。蔡襄自福州移任泉州時,曾到過涂嶺。當他重游少年讀書處——虎巖寺時,便題下“伏虎勝境”四字以表感恩之情。在虎巖寺前左側的巖石上,還有一塊石刻上面也寫著“伏虎勝境”,卻是后人摹仿蔡襄的字跡另刻上去的。
僧人道養和蔡襄二人,是虎巖寺傳說中最具影響力的兩位人物,故元代詩人南史隱有聯頌虎巖寺曰:“養公昔日留諸偈,伏蒼巖之白虎佛法丹心;忠惠當年此讀書,駕碧海之青龍文章經濟。”元朝泰定年間,逸士連應元曾將此聯鐫刻于巖石之上,可惜這塊巖刻如今已經不知去處了。倒是我們在寺廟的右側大石上發現了另外一首詩,“昔日方壺老應玄,謫來人世不知年;玉皇未有催歸詔,留作昆山作地仙”。有人說這首詩是伏虎禪師道養寫的,但也有人說是南史隱所撰,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