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父親說五里街往事
五里街,曾經的繁華……
□ 鄭夢如
“官田古商鎮(zhèn),滿街做生意”,五里街古稱“官田市”,解放前是連接閩中閩西北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最近,喜聞這道古街將進行仿古修復,以重現(xiàn)千年古街風貌,再現(xiàn)昔日海絲源頭許港雄姿,我沉浸在無比的欣喜和期待中,對五里街的回憶和眷念像遐齡溪水一樣奔涌流淌。我出生在五里街,從小在五里街里長大,耳聞目睹了五里街的滄桑歲月和歷史變遷……
閩南古鎮(zhèn)五里街——"七境十三柱"平面圖(翻拍照片)
說貨:山貨海產進進出出
從上海、寧波、福州運來的棉布、火柴、肥皂等日用百貨,從泉州、惠安、南安沿海一帶來的食鹽、海帶、魚干等海產品,都通過“溪舟船”沿著桃溪逆水而上運抵五里街的許港,然后由挑夫肩挑運往福建腹地。閩中、閩西北的瓷器、香菇、筍干、粗紙等土特產品,也由許港的“溪舟船”發(fā)往閩南沿海和海外。明清時期,單每天德化經過吾峰劇頭埔到五里街的瓷器300擔以上。民國時期,德化三班每天挑往五里街的瓷器、大米不少于200擔。
來自各地的商人大多是搭“溪舟船”直接到達五里街,很少在縣城“州里”停留,故外地人往往只知道五里街,卻不認識永春和州里。
街中“十三階”客棧林立,每天從龍巖、三明、尤溪、永安、大田、德化等地挑貨來這里歇宿的至少有三百人之多。每到夜晚,挑夫們吃完晚飯,到街上走走,整理好擔子,早早就躺在通鋪睡去了,明天還有重擔等待他們啟程;那些采辦或“跟擔”的監(jiān)工,則在飯館喝酒猜拳,或去巷尾妓館玩樂……
這里聚集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以泉州、南安、惠安、安溪、福州、廈門人為主,往往一個地方的人帶出一個群體行業(yè)。福州人以裁縫、打金銀為主,單福州裁縫師傅就有20多人,像馬成師、來茂師都是遠近聞名的縫紉師傅,開金店近十家,我家隔壁打金銀的“福師叔”就是福州人。南安人以理發(fā)為主,有30多人,規(guī)模較大的理發(fā)店就有五六家。安溪人打鐵做斗笠為主,近百人,都住在十三階、新亭路一帶。其中打鐵的有近十家,以新亭路的“三點水”鐵鋪最為出名,其菜刀、柴刀非常鋒利耐用。做竹笠賣竹器的有十幾家,做的“夏笠”最為出名,不但供應本縣,還銷往德化、南安、仙游等地。
丁字街頭至華巖車子路口一帶整天“丁丁當當”響個不停,則是專門經營小手工行業(yè):烏師遠治師池師金回師義河師打白鐵,啟全師伊伍師修理自行車,“冒潛”專門制作琵琶二胡三弦等樂器和神主公嫲牌,坂叔簡叔文灶叔碧叔打棉被,劍華叔選叔傳叔修理鐘表,成釵師和洪山師剁木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