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雅玲 實習生金雪君/文 陳英杰/圖)
漫步在德濟門遺址廣場,700多年歷史的石頭,安睡依舊,由花崗巖砌成的嶄新廣場,為它們讓出了足夠的距離,在太陽的照射下,明亮得耀眼。古城墻遺跡,接受花崗巖的環抱,任由人們行走的腳步聲輕輕拍打著夢鄉,肅穆、簡潔而深沉。文物保護與在地居民的和諧共生,在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德濟門遺址
更熱鬧了
如一座露天博物館
每天傍晚,家住聚寶街的王老伯總愛到德濟門遺址廣場散步。“這里就像一座沒有圍墻、不收門票、可以隨時游覽、休閑的露天博物館。”81歲的老伯說,如今的德濟門遺址廣場,雖然看不到商賈云集的“泉南番坊”景象,卻仍然吸引著眾多周邊的居民來納涼、散步、跳舞、談天。
晚上7點半左右,在德濟門遺址廣場,記者見到了廣場舞阿姨的身影。市民張阿梅告訴記者,她們來到德濟門遺址廣場跳舞已有一個多月,“前兩年在文化宮跳,后來又去文廟跳了一段時間,最近聽說這里修好了,就來到這里。這里場地大,人也多,還吸引了一些年輕人跟著跳。”和張阿梅一起跳舞的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也有不少孩子。
除了廣場舞,德濟門遺址廣場上還能看到跳交誼舞和繞著遺址快步走的市民。市民陳如杏是一名歷史老師,晚上不用備課時,她都會到廣場快步走幾圈。“我是教歷史的,對本地歷史也比較感興趣。”她說,在廣場上平整光潔的當代石頭上行走,放眼那些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斑駁石頭,仿佛能看到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區拓建、發展、演變的輪廓。
德濟門飯莊前的水景,吸引了不少孩童來戲水。9歲的劉子欣住在天后路,最近幾天,她和7歲的弟弟在這里玩得不亦樂乎。“夏天天熱,傍晚來這邊玩水很舒服。”她笑著說。
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們,匯聚在德濟門遺址廣場,感受古城古跡魅力之余,也享受現代生活的便利。
更干凈了
似一方自家小庭院
“綠化多了,景觀美了,環境變好了。”采訪過程中,市民們對德濟門遺址廣場的變化頗有感慨。
如今的德濟門遺址廣場地面干干凈凈,不少市民甚至直接坐在石階上、地面上。在地燈的照射下,德濟門遺址與市民生活相映成趣,一面是承載了幾百年悠悠歲月的文化史跡,另一面是普通人平常而瑣碎的休閑生活。“現在大家都有一種共同的意識,認為文化史跡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應該自覺維護周邊的環境衛生。”
坐在不銹鋼吧臺椅上話家常的莊文一家,對這些座椅的設置連連稱贊。“我們一家基本每個晚上都會來這里乘涼,這些座椅太方便了。”莊文還特地帶了垃圾袋,她說,因為女兒喜歡吃點零食,“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讓孩子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
“文物史跡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史跡要保護好,必須有全民共識、全民行動。”市文博研究員黃真真說,只有在文物保護得到全民的共同關注和參與,政府和社會對文物保護的投入達到可以基本滿足需求的時候,文物保護與在地居民發展的關系才能妥善處理好,實現文物保護與在地居民的和諧共生。
德濟門遺址等古城文化史跡的保護備受關注。《泉州晚報》就此采訪了社會各界人士。
增強群眾愛護文物意識
泉州市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許曉暉:文物保護和在地居民和諧共生,是好事。希望大家一起來愛護文物,不要攀爬文物,共同維護周邊環境衛生。德濟門遺址等文化史跡,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只有群眾都認識到文物的價值,自覺愛惜、維護,才是對文物最有力的防護墻。
引入非遺項目讓史跡“動”起來
市文博研究員黃真真:德濟門遺址是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凝固的藝術”,是靜態的展示。可以引進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南音、梨園戲、木偶戲等,到德濟門遺址廣場表演,既兼顧了物質層面的展覽,又能最大程度滿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創造泉州旅游文化品牌。同時,夜間人氣提升后,可以組織一些志愿者、義工在人群散去后打掃下廣場衛生,及時維護文化史跡周邊環境衛生。
完善廣場休閑配套
秉正堂石花膏天后宮總店老板丁秉正:現在夜間來德濟門遺址廣場納涼、散步的市民越來越多了,作為廣場周邊商家,我建議要完善德濟門遺址廣場的休閑配套,增加照明設備,提升燈光亮度;增加綠化面積,形成蔭涼休閑區;增加吧臺座椅,讓群眾可坐下納涼。同時,新增的項目要與文化史跡協調。
結合周邊文物展示城南文化
家住鯉城區聚寶街的王先生:如今的德濟門遺址廣場,拉近了居民和文物的距離,讓文物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使我們周邊居民的生活更舒適。可以利用德濟門遺址這塊陣地,結合周邊的李贄故居、泉州天后宮等史跡開展一些相關的文化活動,提升泉州城南文化的知名度、親和力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