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融入藝術,以藝術滋養(yǎng)生活
□本報記者 黃琳斌 通訊員 駱藝玲
惠安縣小岞半島,東、南、北三面臨海。夏花絢爛的季節(jié),記者來到小岞的最高處風車島,憑海臨風,但見大海就像飄拂的藍頭巾,而小岞就是舒婷筆下的惠安女——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里,這樣優(yōu)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小岞鎮(zhèn)黨委書記唐彬彬介紹,這里不但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優(yōu)美自然風光,還有獨特而濃郁的惠女民俗風情,傳承悠久的漁業(yè)文化,富含歷史文化底蘊的人文古跡,曲藝、手工技藝、民間美術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國家旅游局稱為“原生態(tài)惠女保育區(qū)”,吸引了大量的畫家、攝影愛好者來這里采風。
現在,小岞做好“靜”和“留”兩篇文章,在保護原生態(tài)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設生活藝術島。一方面,讓生活融入藝術、升華藝術;另一方面,以藝術滋養(yǎng)生活、推動生活,以此推動半島的發(fā)展。
這座鄉(xiāng)村美術館很酷
閩南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毛石頭外墻,百米風雨廊像波浪又像魚鱗的紅瓦地面,獨具特色的“地坑”會議空間,由鍋爐改造的咖啡雅座,由過濾水池變身的精致水景……走進小岞美術館,很難想象,這個充滿濱海特色、既有傳統(tǒng)風味又十足現代范的鄉(xiāng)村美術館,竟是由一座制作膠囊的老工廠改造而成。
副館長莊晚輝介紹,這座既有國際專業(yè)水準、又有綜合功能的文化家園,由北京大學建筑師董豫贛設計。7月初落成的美術館是第一期項目,占地4350平方米。第二期還將建設民宿、學生公寓、民俗體驗館、人工湖等,近期有望動工。
7月初,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等院校的35位油畫名家、教授,應邀在這里進行了“大美小岞”寫生展覽活動,引人關注。
福建省油畫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輝,在參加了“大美小岞”展覽活動后不久,就帶著一批學生前來寫生。他告訴記者,走過很多地方的海濱,像小岞這樣保留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一出門就有東西畫的地方,還不多見。
這里的民宿很有趣
黃國炳的風車島客棧,位于小岞東山村。
許多攝影愛好者來這里拍惠女題材,黃國炳負責協(xié)調安排相關事宜。還有不少游客喜歡體驗一下漁業(yè)文化,上船拉網捕魚、到海灘上找螺、上礁石挖海蠣等要求,也能得到滿足。
5層樓的客棧細分成休憩區(qū)、燒烤區(qū)、帳篷區(qū)、食品DIY區(qū)等。黃國炳說:“帳篷主要是供大學生使用,年輕人愛浪漫,要看星星,可以住在陽臺的帳篷里。食品DIY區(qū)主要供客人自行加工海鮮,我們可以提供指導。我的姐姐啊、嫂子啊,還可以教客人做當地的特色小吃,像蒸豬母仔、地瓜粉團、炸紫菜等等……”
李麗英的惠女家園,則位于郁郁蔥蔥的赤湖林場,由南北兩座小樓組成。
記者在民宿轉了一圈,感受到一股濃郁的民俗風情。服務員都是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惠女,客房里掛著惠女斗笠造型的燈具,客廳的墻上鑲著從老式婚床上拆下的圖案,茶桌、茶椅也是利用婚床改造的。李麗英笑著說:“這些傳統(tǒng)老家具,現在做不出來了,丟掉很可惜。”
李麗英也是一身傳統(tǒng)服飾打扮。她是土生土長的惠安女,原來在外地創(chuàng)業(yè),2013年回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惠安黃斗笠旅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惠安女創(chuàng)作基地,制作傳統(tǒng)惠女服飾,成立惠女模特隊,接待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這幾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批攝影師到這里拍照,早上剛安排了一場民俗婚禮。”她告訴記者。
她開過影樓,也喜歡攝影。記者看到,在客棧一樓,她設計了一面用漁網做的文化墻,網上夾著她拍攝的反映當地民俗風情、自然風光的照片,客人如果喜歡,可以拿一張走。
這種布貼畫很精彩
小岞鎮(zhèn)黨委書記唐彬彬說,光靠政府力量打造不出生活藝術島。只有積極引導和扶持村民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動員社會組織和藝術家、企業(yè)家群體行動起來,營造政府主導、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良好氛圍,生活藝術島的美好愿景才能變?yōu)楝F實。
在小岞的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布貼畫和福船船模制作別具特色。
走進惠安女林碧蘭的家,墻上掛著惠女題材的布貼畫——扛石頭、出海、犁田、做衣服、奏樂……栩栩如生,極富生活氣息。很難想象,這些藝術品出自一位沒有受過正規(guī)藝術教育者之手。
說起創(chuàng)作這些布貼畫的緣由,林碧蘭笑著說,她從小喜歡傳統(tǒng)服飾,惠女服幾十年不離身。多年前,她看到大量惠女服飾被丟棄,感到心疼,于是走街串巷到處收集舊的惠女服飾。2012年以來,她利用這些舊布料,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經過精心的剪裁粘貼,創(chuàng)作了大約130幅反映惠女各方面生產、生活場景的布貼畫。
去年5月,惠安縣文化館、博物館和小岞鎮(zhèn)政府,聯(lián)合在縣文廟為林碧蘭舉辦布貼畫展,吸引了大量觀眾。7月20日,來自日本的一群小朋友還到她家參觀。
現在,56歲的林碧蘭還時不時應邀到當地學校,教興趣小組的孩子們做布貼畫,孩子們也常到她那里請教。
看完布貼畫,記者來到洪玉生的福船船模研究室,只見他和侄兒兼徒弟洪桂紅,在拾掇一個船模。
“這是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南宋福船的模型。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辦上海首屆中式帆船模型展評大賽,下個月就要送去參展。”洪玉生說。
船模長1.6米,寬0.5米,高1.35米。記者打開小巧的艙門,可以看到艙內水手的床鋪。船模最小的窗戶板,長約1厘米,高約半厘米,用手指輕輕一撥,可以靈巧地關上直徑約1厘米的圓窗。記者不由得嘖嘖贊嘆。
洪玉生出生于造船世家,今年63歲。他13歲開始跟堂兄到廈門學造船,迄今在這一行干了整整50年。1987年,他到廈門水產學院學習船舶設計,后來擔任鼓浪嶼漁業(yè)公司造船廠廠長。1997年,船廠停辦,他將精力轉向木帆船模型的研究和制作。他與廈門大學莊景輝教授等合作,復原制作了鄭和寶船等大量福船模型,不少被上海航海學會、首都博物館、廈門華僑博物院等收藏。
“老人家,你現在有什么新的打算嗎?”記者問。
“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他培養(yǎng)好。”洪玉生指著洪桂紅說,“我老了。福船文化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如果沒有人堅持做下去,以后福船是什么樣子,后人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