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云洞巖風景區介紹
云洞巖景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藍田鎮蔡坂村,距漳州市中心僅8公里,是漳州市區唯一一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漳州市區唯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被譽為“閩南第一洞天”、“福建第二碑林”、“丹霞第一洞天”、“閩南第一碑林”的風景文化名山,有大小洞穴四十余處,歷代各體書法題刻二百余處。
因山上有一石洞,天將降雨,云霧從洞中飛出,雨霽天晴,云霧又飄回洞里,故名云洞巖。云洞巖風景區的主峰海拔280米,景區范圍18.1平方公里,多為丘陵地帶,年平均氣溫21.4℃,年平均降水量1560毫米,無霜期為330天,夏季主導風為東南風,冬季為西北風,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適宜游覽。
景點介紹
云洞巖風景區內山、水、林、泉、巖、洞、寺兼勝,云洞巖屬典型的晶洞花崗巖地質地貌,有大小40余處花崗巖洞穴景觀,又有歷代名人學者留下的篆、隸、楷、行、草各種書法題刻200余處,且兼備詩、文、聯、記等文體,還有多處宋代石亭、石井和明代的石碑樓、名人墓葬等,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此講學,并留下“溪山第一”的題刻。唐代許碏,明代理學家蔡烈、豐熙、周瑛、林達、林魁、古文學家王慎中,清代楊道泰、馬負書等歷代名人均有留跡于此。云洞巖主要景點有三月峽、仙腳跡、瑤臺、千人洞、一線天、風動石、鶴丘等五十余處。“云嵐煙雨”、“雄峰危石”、“山壑幽洞”、“摩崖石刻”為景區四大特色景觀。[4]摩崖石刻云洞巖歷來以豐富的摩崖石刻景觀著稱于世,摩崖石刻賦予了云洞巖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文化積淀,見證了云洞巖成為理學名山的歷史,也豐富了龍文“海濱鄒魯”之稱的的文化內涵。歷代眾多理學名家、學者云集于此,留下200余處寶貴的題刻。據官方網站顯示,摩崖石刻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書法愛好者研究理學和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注:摩崖石刻圖冊來源。)
月峽
月峽是云洞巖景區的一大奇觀,宋代理學家朱熹題刻“溪月峽山第一”的巨石后有個小峽谷,峽谷中一泓清水,清澈見底,涓涓細流,久旱不涸,每逢中秋月夜,天上一輪圓月映入水中,水中之月又照映在石壁上,遂成三月紛輝奇觀,故又名“三月峽”。每年中秋夜,“三月峽”美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覽,候月觀賞,傳為佳話。
千人洞
丹霞巖穴勝境,閩南第一洞天。洞中曠望深邃,曲徑通幽,明暗相間是夏日避暑佳境,元代詩人胡梅有“天生巖穴受千人”的詩章。明代弘治狀元、翰林學士豐熙題刻鶴峰游記中“有洞可容千人”的描述,故名千人洞。山洞自然屏障成為古時軍事防御堅固堡壘,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
一線天
一線天:“鬼斧神工劈山崖,巖洞一線沖天開”,在千人洞中,人們仰首可以看見崖頂裂開一線,像是利斧劈開一樣,長數丈,這個奇觀巖石受在殼運動的影響發生斷裂,在流水的長年累月的溶解和潛蝕下逐漸擴大、延長。這就是“一線天”。
得朋
明代狀元豐熙仰慕云洞巖洞主蔡烈的人品和學問上山拜訪。兩人登高望遠,指點江山,相交甚契。一日漫步而談,行至巖上一偶,只見面前矗立兩塊巨石,勢形若“朋”字。豐熙甚喜,題下“得朋”二個大字,一語雙關,遂為一段佳話美景。云深處巍峨世石形成的天然巖洞,洞內清寂幽隱,涼意襲人。仙客棲隱,
云深處
云深不知處。是明代嘉靖年間文學家王慎中所辟。洞外高地處原有“云游亭”,也是王慎中所建,現僅存遺址。
鶴丘
明代嘉靖年間理學家蔡烈隱居于云洞巖,不再應試也不愿當官在山中讀《易》講學,著有《讀書錄》等若干卷。人稱他為“鶴峰先生”,蔡烈卒后葬于巖下,林達立碑“鶴丘”。
鶴鳴樓
原名“鶴鳴祠”,是二十世紀初國民黨二星上將張貞為紀念北伐時代犧牲的戰士與英雄而建。后來經修建改名“鶴鳴樓”,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曾在此樓為漳州信士講經弘法解析佛學道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