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是民間歌謠的一部分,是集文學與音樂為一體,帶有民間故事的傳唱藝術。它是勞動人民上山下田勞作時,通過男女對唱表露心情的一種形式。
德化山歌有別于其他地方山歌的特點在于:其一是歷史悠久,源流清晰。德化山歌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晚唐的歸德場(今德化縣建縣時的前身)場長顏仁郁。他“有詩百篇,傳于民間”,有《農桑》、《朱門》、《客路》、《邊庭》、《城市》、《貧女》、《負薪》、《空門》、《山居》、《漁父》十門類(各十首)反映農家、朱門、市民等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會的現實的詩作,民間美稱其為“顏長官詩”。
顏仁郁所作詩歌長期以來在民間廣為傳誦。其二是受地方戲曲推動發展。明清以來德化農村戲曲班、木偶戲、高甲戲、布袋戲、舞獅、舞龍等活動的興起,推動了山歌的繁榮發展。其三是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歌詞押韻,語言精練,章法段落分明,遣詞用語有明顯的特點:習慣口語講究組詞造句,并服從韻律的音節節奏安排。詞句具有民間口傳編排特征。其四是歌聲委婉動聽。德化山歌旋律簡潔、節奏簡單、具有規整的特點,歌曲的起伏不大,較為平穩,易于傳唱,表演形象、生動、親切、自然、樸實又獨具特色。
山歌的種類有情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生活歌等。勞動歌類有《呼牛歌》、《牧牛歌》、《打石歌》、《挑擔號子》、《播田小唱》、《作田歌》等;時政歌類有《抗日救國好名聲》、《月光光》、《壯丁歌》、《紅軍紀律歌》、《翻身歌》等;儀式歌類有《訣術歌》、《節令歌》、《禮俗歌》、《祭典歌》等;情歌類有《全心全意共娘好》、《生水娘子》、《風仔吹來味清香》、《娘汝看來君看去》等;生活歌類有《勸孝歌》、《顧牛歌》、《問甲心悶》、《園內開花》等。
在經濟發達的閩南文化圈,德化山歌是不可多得的鄉土文化載體。人們用山歌歌頌新社會,歌頌新生活。山區農村山歌處處唱,豐富了鄉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對當地的民間民俗禮儀活動和對外宣傳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