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城區浮橋街道自古是泉州文化古鎮、海濱商港和商貿集散地,民俗文化內涵豐富,物質遺產星羅棋布,非物質文化遺產比比皆是。近年來,浮橋街道充分挖掘、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廣泛發動婦女群眾將倡揚良好家風與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相融合,大力打造“巾幗文化家園”,民俗民間藝術之花遍地盛開。
由浮橋街道各個社區婦女自發組成的民間藝術團體“閩南民俗文化筍江藝術團”聲名遠揚,是街道婦女同胞們傳習閩南文化的重要陣地。藝術團的演員全部是社區群眾,目前有500多人。年齡最大的有80多歲,最小的只有8歲,婦女占85%以上。藝術團共有腰鼓隊、廣場舞隊、民樂隊、民俗文化演出隊、女子合唱隊等10余支表演隊伍,并建有閩南民間舞蹈傳習所。街道投入了30多萬元購置服裝、道具,投入40多萬元購置中型燈光音響,并為各個社區配備移動音響,讓這支業余隊伍漸漸有了專業范兒。
浮橋街道每個社區婦聯都至少承擔一個民俗舞蹈項目,現已有白菜擔、彩婆舞、車鼓婆、火鼎公婆、驢仔探親、鼓鈸陣、跳鼓、踢球、甩球燈、大搖人、搖錢樹等20多項原生態閩南民間舞蹈節目。同時注重節目的創新,與時俱進,如創新地將拍胸舞、火鼎公婆、白菜擔等原本用于迎神賽會的廣場民俗改編后搬上舞臺,融入不少現代元素,使之符合現代社會人群的口味,富有時代感的民俗節目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浮橋街道辦事處主任林金苗告訴記者,自藝術團成立以來,多次參加海峽論壇開幕式、泉州東亞文化之都開幕式等大型宣傳活動,還應邀赴金門參加“迎城隍”民俗活動。
如今,筍江藝術團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吸引了不少街道以外的閩南民俗隊伍參與活動,參加活動的演員最多時達到700多人,包括近30個閩南民俗文化項目。“希望能整合我們社區婦女的力量,將閩南民俗文化傳承發揚光大,讓‘閩南風’席卷全國。”林金苗說道。(記者 殷斯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