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胸舞》顧名思義,赤膊拍胸為主要特點,又稱《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
《拍胸舞》最早的舞蹈形式比較簡單,無音樂伴奏,強調以身體拍出聲響。在祭祀活動中,一、兩個人口中念念有詞,即時隨地隨意起舞,無拘無束,自由奔放,風格獨特,色彩濃郁。舞者為男性,頭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后來隨場面大小而變化,動作以趨于單一節奏的擊、拍、夾、跺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基本體態呈拔腰挺胸之勢,全身跳躍,并輔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顫頭,構成粗獷、古樸、詼諧、熱烈的風格。《拍胸舞》基本動作為“打七響”,即雙手首先于胸前合擊一掌,接著雙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雙臂內側依次夾打左右肋部,雙手再依次拍打左右腿部,共得“七響”,時值合七拍;同時配合雙腳的蹲襠步有節奏的跳躍,身體隨之左右晃動,并配以怡然自得的顫頭,產生了別具一格的橫晃動律,使舞蹈灑脫自然,顯露出機靈與輕巧、詼諧與爽朗的個性,如此循環往復,動作不變。
古閩越族的先民們頭頂著象征自己族徽的圖騰崇拜物,圍著篝火,踏著舞步,激情拍胸,盡情釋放著自己的精神,舉行著部落間神秘的祭祀舞蹈儀式,古樸、莊重、如醉如癡。
“打七響”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色,所以泉州、廈門、漳州、金門、臺灣等地民間又將《拍胸舞》稱為《打七響》。而當今的《拍胸舞》,由于舞蹈工作者為把拍胸舞配上音樂,使其能較準確的跟上音樂節奏,營造表演場面的熱烈歡快,整齊有序,不斷豐富創新,把最初始的基本動作“打七響”發展到拍擊肩、臂、胸、脅、肘、腿、足等部位,并且巧妙地運用了顫步、顛頭、擰腰、蹲步、左右撇拖腳、前后跳踢腳,腕部的翻、垂、抖,身體的轉、扭、圓,以及吸收了民間《踢球舞》中的“踢球步”,生活中的“乞丐步”和戲曲中的“顛頭”、“矮步”等,而把它變為打八響(即雙手在胸前合擊掌二次),并發展成“八拍雄姿”、“擊掌回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蜈蚣展須”、“半月斜影”、“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小閹雞行”、“大閹雞行”等基本舞蹈動作組合,并結合形、神、情、趣、勁元素的有機融入,構成泉州“拍胸”奔放、剛健、詼諧、古樸、自由而又規范的風格特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